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

  座落于北京西郊的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有八座参天古树掩映的古刹,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証果寺,人称"西山八大处"。其中建于唐代的香界寺为八大处最大的一座寺院。寺院依山势顺坡而建,齐整宏伟。殿前有一石碑,正面为线刻"大悲菩萨自在像",背面刻“敬佛”二大字,为康熙亲笔题写。

  相传此碑是康熙皇帝所发现,话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幸游八大处,下榻于香界寺内。一天清晨,他到院子里散步。山风夹杂着野花的香味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院里子鸟儿的啁啾,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特别是杜鹃的啼叫,宛转含情。康熙皇帝望着枝头上两只正在嬉戏的杜鹃,顺着鸟儿雀跃的身影移动着脚步。正看得高兴,突然脚底下一软,便跪了下去。随从看到皇帝摔倒,赶紧跑过来搀扶。康熙觉得磕着的膝盖很疼,他想:这院子里都是土地,磕一下不至于这么疼吧,莫非地底下有什么镇寺之寶?于是就命人挖掘。听到皇帝命令,四五个随从赶紧找来工具挖了起来,一会儿就累得汗流浃背,手掌磨出了泡。有的已经泄了气,心里暗想:“今儿皇上这是怎么了?非要我们把这好好的院子挖得乱七八糟的。”心里有怨气,但是一点也不敢放慢速度,因为皇上还在屋里等着结果呢。不愧是真龙天子,慧眼识珍。挖着挖着,突然一个人的铁锹被撬弯了,大家开始细心起来,改用小铲子一点点地铲,结果还真挖出了一块石碑。

  这块碑上雕刻着“大悲菩萨自传真像”,其像用浮雕和线雕混合刀法镌刻而成,风格独特。最令人惊奇的是,碑上的“大悲菩萨自传真像”,并非现在熟为人知的女身,而是一位下颌长着胡须的男性长者。康熙皇帝见了很高兴,命令太监准备笔墨,泼墨挥毫,在碑阴写下“敬佛”两个遒劲有力的尺幅大字,并命人將它立于寺庙前。于是就有了我们今日在香界寺所见的石碑。

  相传观世音本是男性,为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意“大悲”,观自在,意“大智”。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以“救苦救难”,女相祗是其中一种化身。观音呈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元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下,女性闺房中不适合挂罗汉像,于是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最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男女之相乃凡夫见解,证到罗汉、菩萨位后,纯为金刚体,已无所喟男女之别。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