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第一君,是個女兒身”,從電視劇《武則天》的這首如泣如訴的片頭曲中,我總能強烈地感受到隱藏在一代女皇強大表像之後的柔弱、孤獨和無奈,同時亦為她以纖纖女兒之身擔負起江山社稷重任的膽識與魄力所折服。在乾陵,在無字碑前,我再一次體會了這令人難於言表的感受。
乾陵是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於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乾陵是依梁山的自然山勢,將主峰作為陵塚,從山腰鑿洞修建玄宮。其地宮結構複雜,築造堅固,且得老天爺相助,所以至今保存完好,不曾被盜。據記載,乾陵還是一座價值極高的地下寶庫,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寶章集》全文和武則天一生的著作,還有盛唐輝煌的壁畫藝術等,都有可能伴墓主休眠于此,郭老生前斷言,一旦幽宮重啟,必有石破天驚的發現。然而,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陵墓所處的地型山貌獨特而神奇,從高處俯瞰梁山,儼然一自然天成的巨型雕塑。雕塑酷似一仰天而臥的睡美人,乾陵是美人的頭部,東西對峙的乳峰山是美人的胸部,睡美人頭枕梁山,腳抵渭河,身體綿延數十裏。武則天親選陵址於此,可謂用心不凡。
通往乾陵的司馬道兩旁,左右對稱排列的大型石雕靜靜地佇立在莽莽的蒼穹之下,已歷時1300餘年之久。眼前的青山、碧樹、神道、石雕,似乎都被時間賦予了生命,它們忠實地守護和陪伴著帝陵,見證著世事興衰。一草一木都是故事,一沙一石皆有傳說。
著名的《無字碑》聳立於陵前左側,它高大、堅實、巍峨,在氣勢上顯然超過歌頌高宗的《述聖記碑》。碑側各線刻一幅“升龍圖”,碑頂亦雕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碑無字,卻刻有字格,它默默地矗立在那裏,似乎有“多少事,欲說還休”的感慨和苦衷,又有昂首挺立、傲視古今的自信和氣魄。
《無字碑》不著一字,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蓋世,無字可表;二是中宗李顯以為母后為女,又為篡位,不宜以皇帝身份撰文,而以母后身份即無撰文之必要;三是遵照武則天臨終遺囑:己之功過由後人來評述,故不著文字。我尤其讚賞和認同第三種說法,這種功過自由後人評說的氣度和見識才堪稱帝王風範。靜默中,我凝視著這千古一碑,漸漸地,透過碑體,我仿佛看到了前人的傾訴,後人的褒貶,詩人的感慨,學究的目光。在我眼裏,有一點無庸質疑,《無字碑》實則有字,碑體的方位、氣勢,碑上的雕龍、字格,誰能說不是點睛之筆,無言之說,它們無不有力地昭示了武則天生前身後不為人認可的皇帝身份,如此一來,言語和文字反而顯得多餘。《無字碑》只堪心讀、神會,人們均可通過自己的感受來理解武皇的良苦用心,如此才不拘一格,才意味深長。
無字碑至今仍是個謎,它費盡後人猜測,也使歷代史學家絞盡腦汁。
感歎武皇雖處在“從來就是女作卑,從來就是男當尊”的歷史時代裏,但她卻敢於蔑視傳統,當仁不讓,掌權執政達50年之久,且頗有建樹,實難想像她是何等地不易。如果不是膽識超人,才華蓋世,在權臣的一片反對聲中,封建綱常的重壓之下,何以治國平天下,然而她做到了,果然巾幗不讓鬚眉。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得不讓歷代男兒汗顏。但這中間有多少酸甜苦辣,有多少艱難險阻,恐怕不是平常人想像得出和承受得了的。因此,我能體會她的窘迫,她的壓力,她的恐懼,以及她為保衛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凡事無不用其極的內在動因。即便如此,她仍不失為一個好皇帝。時至今日,有女若武則天者,仍然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出身卑微的弱小女子呢?
“縱然明月當空照,霞染的胭脂雨紛紛”,耳邊又回蕩著《不愛胭脂愛乾坤》的旋律,無論現代影視如何演繹武則天,詮釋武則天,而我心中的武則天,依然是一個千嬌百媚、柔情萬種的普通女人,也是一個集智慧、才能、剛毅、果敢於一身的巾幗英雄。
湛藍的天空上,三兩朵白雲浮絮般地懸掛著,熾烈的陽光下,遊人那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仿佛穿梭在光的經緯裏,為沉睡的美人編織著一幅多彩的錦緞。周圍的一切如詩如畫,美得令人感動,令人驚異。
編者註:武則天在位時,曾度僧造寺,塑像寫經,虔誠信佛,精通佛理。並曾寫開經偈一首:「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讚頌佛法的四句偈,歷千百年不衰,至今仍傳誦不絕,許多後世傳誦的佛經內皆有此一偈語以惕世人。
圖片出處:http://www.artwork.com.cn/xrhy/shhgch/001.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