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约有七成左右体质偏寒』;『长期吃素,由于营养摄取容易失衡,体质往往偏虚』;『台湾的女孩子100%有气虚的问题』,看到这些字句,除了惊耸,但真的了解其中的意义吗?

  首先先谈谈,气、血是什么?

  气血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气,是运动着的、看不见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即血液;气若不足,就叫气虚,若进一层会怕冷,就是阳虚,俗称的冷底。血虚的进一步会阴虚,易生热,俗称的虚火。而气虚与血虚简单一点的理解,可以是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像气虚就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风(活动时诸症加据)、舌质淡白苔白,脉虚无力的现象。血虚的症状有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苍白、头昏眼花、心悸,舌质淡白略干苔薄白略干,脉细无力。

  再者,上述这些虚、寒、气虚,算是生病吗?

  在西医认知,也许不算疾病,但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不断地产生矛盾、解决矛盾,这种动态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以上中医认为是病,而治病原则就只是让不平衡的调整回归平衡而已。也就是「虚则补之」,「寒则热之」,有气虚就补气,血虚就补血。

  然而,那些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进而引起疾病呢?探讨其原因就称病因。


 

  这病因,中医认为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

  「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邪气,这六种气异常变化,发生太过(如暴热、暴冷等)或不及时(如春天气温不暖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超出人体适应能力,而成致病因素,所以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湿地易受湿邪侵犯,高温环境易中暑等;这些六淫外邪可以理解为现代所说的生物(细菌、病毒)、物理、化学等引起的病变。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活动。情志活动会刺激相对应的内脏,如心的情志为喜,肝的情志为怒,脾的情志为思,肺的情志为忧,肾的情志为恐。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造成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就像常常思虑的人,会出现无食欲、腹胀、腹泻等「脾」的消化証候;愤怒的人,会有导致血随气上湧,而面红耳赤,呕血,晕眩,昏厥等「肝」阳上亢,血压上升;暴喜产生心火,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心悸,失眠,多梦等;过度忧愁伤害肺脏,继而影响呼吸,所以常有胸闷气短表现;极度恐惧下,肾之精气无力升举,提摄功能不足,则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流产等。所以戒定慧的「定」就是在修这个。若能持名念佛,念念相续,念念归一,即可入静、入定,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通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也就不会生病。

  「劳倦」,即劳累过度。若体力过度会伤中气;若用脑过度会伤心脾;若性生活过度会伤肾。而『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所以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能诱发疾病,因此老身常谈的适量运动是绝对必要的。

  「饮食」,也是病因的一种,是指饮食无规律、过饥、过饱,或偏嗜。过饥会使脾胃失养而伤中气;过饱,『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像吃的太过肥腻,容易产生内热,引起脓肿疮毒。

  饮食偏嗜包括偏凉、偏热和口味偏嗜。像进食过多生冷寒凉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从而内生寒湿,导致腹痛腹泻;吃过多的烤炸辣物,辛温燥热之品,会胃肠积热,出现口臭、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等症。口味偏嗜,是指食物有五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另烟酒也算在「偏嗜」内,所以要持酒戒。

  在中医中,五味是相对应于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辛入肺。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酸味,导致肝盛而乘脾,可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偏食苦味,可心盛乘肺,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偏食甘味的食物,可脾盛乘肾,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偏食咸味,可肾盛乘心,会使血脉凝滞,胸闷气短,面色无华;偏食辛味,可肺盛乘肝,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

  所以,想不生病,可以从病因着手,断绝起因,也就是从作息、饮食、运动、情志各方面来调整、预防,才能杜绝疾病上身。

P.S 周中医师已茹素十年,且有其专属的个人网页与讨论论坛,如有其他问题,亦可前去讨论论坛中询问。网址:http://www.cho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