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西北遊系列之--藏經洞沉思  文/自心

 

 到敦煌,遊莫高窟,享受東方最古老而完美的洞窟藝術的薰陶,在幾年前,這僅僅是個夢想。當我真實地踏上了這片聖土時,許久分不清是虛是實,是幻是真。直到我領到一把參觀洞窟時用以照明的手電筒時,才確信自己已夢幻成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傳說秦建元2年(西元366年),一位叫樂尊的僧人雲遊至敦煌鳴沙山,忽見對面三危山上金光萬道,狀似千佛,遂在此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歷朝歷代連續鑿建達千年之久,於是,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保存完好的佛教洞窟。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洞窟便是著名的16窟。1900年,道士王圓祿在此窟北壁發現一藏經密室,內藏自三國魏晉至北宋時期的各種經卷、文書、漢字寫本、印本、畫件及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的文獻近5萬卷。它們數量浩大、種類繁多、涉及的學科範圍廣泛,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生活及文化發展的珍貴史料。藏經洞發現並開啟後,因一直未受到當時政府的重視,致使大批稀世珍寶流失國外。因此,此窟是最令國人感到憤慨、痛心和恥辱的洞窟。籍著遊客手電筒的聚光,只見藏經洞內除一尊僧人坐塑和後壁一幅模糊不清的壁畫外,已空無它物。

  在藏經洞經書博物館內,面對著大量被掠奪文書的影印件和複製品,我驚異自己竟有一種很複雜、很叛逆的心態和感情,老實說,我沒有常人的仇恨心和恥辱感,看著那些珍貴的文物在歷經磨難,易主若干載後仍能完好地留存於世,我只有欣慰和悲喜交集。這如同一個貧困的母親,得知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能健康平安地生存下來,她所有的擔心、焦慮和骨肉離散的痛苦都在一瞬間得到緩解,此刻,她只有心滿意足,無意是非得失。

  愛一樣東西如母親愛孩子,唯其真愛!

  莫高窟的藝術珍品再世於一個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實力薄弱的時代,其命運就註定非流失即損毀,我們當然不希望祖宗留下的寶貝流落他鄉,但更不忍心它們毀於戰亂、貧困和愚昧。我甚至能理解王道士當時的心情,當他看到自己珍愛的經卷受到政府官員的冷落,並被各級貪官汙吏層層劫掠,流散民間,不禁由衷地對第二次來敦煌的斯坦因說,他後悔沒有聽蔣師爺的勸告,接受他的款子,將所有卷子轉讓給他。正因為如此,斯坦因和希伯和之流才有機可趁,各國列強才能打著“拯救文物”的幌子,肆無忌憚地來搜刮。因此,我們應該憤慨的是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

  如果說王道士無知,不懂藝術無價,那麼,當時敦煌的知縣嚴澤、汪宗瀚,道台廷棟,甘肅學政葉昌熾,還有清宮中的官員們,他們大都官居高位,學富五車,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王道士贈送的經卷後,又有誰真正關心過敦煌卷子、認識到敦煌卷子的價值呢?他們對大批稀世珍寶的發現和保護熟視無睹,不聞不問,責任感甚至不如王道士。當代藝術家若張大千,在臨摹莫高窟壁畫時,隨意剝落外層壁畫,使壁畫原貌遭到破壞。文革期間,人們借破“四舊”之名,毀壞的文物不計其數。敦煌境內的鳴沙山月牙泉,原有數十間古建築,內有精美的彩塑、壁畫和大量珍貴的匾牌,也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近年來,文物被盜賣,古墓被濫掘的事件屢屢發生。一些名勝古跡則成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旅遊點,部分遊人在一些古建築上亂寫亂刻,人為損壞嚴重。就連莫高窟,也因參觀的遊人太多而使壁畫受到損傷,故藝術家、考古學家不得不痛心地呼籲:為保護文物,請關閉莫高窟。國家沒有好的文保條件,國民亦無良好的文保意識,即使那些珍品有幸不被外人掠走,其命運又將如何呢?因此,我們應該羞恥的是自己的愚昧無知。

  在經書博物館裏,我看到的事實是,藏經洞中的文書,凡流落在國外的部分,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而私藏在國內官員們手中或流散在民間的一部分,卻在數十年中屢遭劫難。所以,凡事都不要立刻妄斷它的好壞,重要的是結果。現在看來,那些珍貴的經卷流失國外不一定是壞事,它們並沒有被斯坦因、希伯和們據為己有,而是被妥善地保存在國家級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裏,今天,我們至少還能看到它們的原貌,何其有幸,又何恥之有?

  藝術本無國界,其價值和魅力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博物館所能佔有得了、收藏得了的。那麼,我們失去了什麼?又為什麼要傷心呢?如果硬說是掠奪的話,被掠奪的也只是物質文物,而中華民族的精神文物掠奪得了嗎?它們只會隨著被掠奪的物質文物在異域它鄉開花結果,得到廣為弘揚與傳播。恰如隨風吹落它鄉的種子,在當地生根發芽,繁衍生息。如此看來,誰掠奪誰,誰入侵誰,又如何介定呢?所謂的民族氣節、民族感情和民族尊嚴都是一種狹隘的意識,它們遮蔽了我們遠大的目光,阻礙了我們正確判斷問題的能力,更玷污了人類共用任何美好東西的崇高品質。

  一切驚世之作皆是人類的共同財產,真希望有一天,人類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時候,就不會發生“破四舊”、“炸巨佛”之類有損人類文明的事情,而像文保這樣的工作也將成為世界性的,任何一個有能力、有條件的國家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這項神聖的工作,不再分別國內國外、本疆異域。也不再理論誰是誰非、得失榮辱。

  在參觀莫高窟的整個過程中,感覺不僅僅是在欣賞洞窟的建築、雕塑和壁畫藝術,而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地閱讀一部內涵豐富的古代藝術史。它殘破卻珍貴,陳舊卻厚重,淒蒼卻美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引起你心靈的震撼和無盡的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