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跡天涯:英倫旅行的素食觀感(2)   文/伊葉

 

  我的零食之二, 是出門前準備的杏仁, 這類營養耐饑的堅果, 本地中東, 印度人的小鋪裏也很常見。在倫敦海德公園裏小坐時啃上幾粒, 以旅人片刻的悠閒眼光, 遙看一邊街道上路人掮著包裹行色匆匆, 另一邊樹蔭下母親們推著嬰兒車安詳地漫步。 這個城市一百五十七年前誕生了西方第一個素食協會, 這裏有過邊沁, 蕭伯納, 雪萊與拜倫這樣的素食者, 如今它是歐洲對草食動物最為友好的城市。 說起不列顛人的飲食史, 不知出於地理位置還是記載缺失, 古代這裏的蔬菜品種似乎有些匱乏。《中世紀鄉村生活》一書裏, 本土最早除了大麥, 小麥等穀類之外, 提到一種野豌豆(vetch), 羅馬人帶來了捲心菜, 盤菜, 防風草(parsnip), 豌豆(pea), 後來又有了菜豆, 再加上洋蔥, 大蒜, 粗韭菜以及香料, 中世紀食用植物記載上幾乎止在這些了。早期的修道院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傳播守護之地, 教皇曾經明令修士禁葷, 原因似乎認為肉食是一種有罪的奢侈 (魚類不算) 。牛津, 劍橋各學院的餐桌上肉食也很少見, 英國未來的棟樑們當時一日兩餐。以後那裏的教會斂財參政, 教士們違反原始戒律開始大吃特吃, 肉食由奢侈成為必需。 現代西方人對以天鵝麻雀獐子野鹿為食也許會皺眉, 不過看一眼1645年約克大主教加冕的宴會菜單, 兩千五百人的城堡盛宴幾乎吃掉了整座森林的飛禽走獸。 理查二世宮廷裏, 孔雀燒熟後, 連皮帶羽毛加上頭尾又重新縫了上去, 花枝招展端上桌來。到了十七世紀,肉食為飲食必需這個概念傳播到了社會下層,肉類與麵包成為平民主食。蔬菜一直是體面人眼中的低級食物,十八世紀之後,新品種出現在餐桌上的機會才開始多了起來,本地廚師只怕還來不及發揮他們的烹飪想像力。

   與此同時動物們在大量養殖之下的陰暗境遇開始觸動人們的同情心。 過去十六世紀的英國廚房裏有一種叫做“犬輪”(dog wheel)的機關, 獵犬拉著它翻動烤肉的鐵叉, 訓練時把灼熱的煤塊鋪在動物腳下迫使它飛奔。 鄉村趕集時熱鬧的人群把貓兒吊在籃裏當活靶子打。 到了1822年循規蹈矩的英國人通過了世界上第一條動物保護法案, 禁止虐待農場動物, 幾年後又成立皇家反對虐待動物協會。這份關注之心自然而然也延伸到了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食物選擇上。素食主義在早期曾經是這裏的社交笑柄, 以後逐漸地受到尊重; 二戰困難時期的英國食品配給部門, 在素食協會敦促之下曾給為數可觀的素食者發放額外的乳酪與堅果。 現代醫學界對以植物為主的健康飲食的肯定, 王儲王妃的避葷習慣, 本土的瘋牛症與口蹄疫, 當今西方植物食物的充裕, 素食協會一年一度的全國素食周活動, 也促使不列顛公眾更多地正視素食人生。2003年英國成年人的百分之五自稱素食者, 有人相信倫敦的草食動物比歐洲其他城市的總和還要多。

   回到我們的旅程, 走馬觀花於這座既保守又現代的都市, 也繼續一日三次無可回避的腸胃體驗。倫敦給人的感覺, 既有著古老歐洲王國之都儀仗的炫耀與排場, 又帶著近代工業革命發源之地運作的務實與效率。這裏的人有一種歷史感, 凡是帶點年頭的物事, 城裏一百三十多家博物館的某一家裏差不多就能找到, 而街頭一些現代建築的創意, 與北美幾座大城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倫敦報業的自由空氣甚至受大西洋彼岸記者們的欣賞。瑪麗勒邦高街有家新潮素餐館名為 “Eat and Two Veg”, 姑且試譯成“遊戲素食”, 它來自“meat and two veg”, 過去一句對英式晚餐的戲稱: 一塊肉兩邊各一撮菜, 其中必有一隻土豆。 在科學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浸泡一天之後, 傍晚沿泰晤士河散步歸來, 打了電話問路才找到這個別具一格的地方: 櫃檯上明晃晃包著不銹鋼, 管道線路在頭頂整齊而一覽無遺, 廳堂一角開一座大天窗, 桌上散落著當天報紙。 菜單上主食除了英式傳統菜色, 還有中式糖醋獅子頭, 泰國綠咖哩, 德式素牛肉與中美洲辣椒煮豆。 為了一嘗本土素味, 主餐點了不列顛名菜蘭開郡燉湯(Lancashire hot pot) 和牧羊人派(Shepard’s pie), 其中的傳統葷食自然以大豆蛋白替代。喜歡燉湯的香醇, 其中的素蛋白美味多汁; 不過那份派裏土豆泥下的素蛋白末似乎入味不足, 作為旁餐的水煮菠菜, 味道提醒我們它的英式家傳。 菜單上幾種現榨的混合果汁值得推薦, 我點的是蘋果桃子生薑。

   快樂牛網站上登記的倫敦素餐館有六十多家, 倫敦素食指南一書上提到一百二十多家餐館提供素食, 最早且最出名的是修道院花園街的 “精神食糧”(food for thought), 印度素餐廳永遠濃香誘人, “鄉村生活”是基督教七日降臨派純素餐廳, 一定有著波士頓同名分店難忘的甜食, 我卻開始想念豆腐與炒麵了。素食指南上列著市中心幾家中泰混合式自助餐廳, 於是就近過去一探。 優斯頓路上的“泰中自助”, 店裏幾幅觀音彩像, 一張毛筆心經, 廚房飄出粵語流行曲, 一位華裔少女當班。 另一家古奇街的 “外咖啡”, 依舊是幽幽的粵語歌聲, 除了幾隻燈籠外裝飾空缺, 有殷勤的本地小夥與和氣的華裔女士在招呼。這兩間自助小餐廳格式相仿, 將近二十個菜色中不見刻意仿葷, 顧客幾乎全是洋人。倫敦似乎不見中式風味的全套仿葷餐廳, 這點與紐約, 波士頓, 西雅圖等具有眾多亞裔居民的北美大城市不同, 更不用說南加州華人大本營阿爾翰布拉市, 河谷大道上就有四五家。用普通話同女士聊了幾句, 原來這裏是亞洲自助素食連鎖店, 倫敦城郊有十家左右, 店主香港人,來自加拿大溫哥華。我偏愛他們的涼拌豆腐,豆衣, 蔬菜與炒飯炒麵。吃慣了精緻中式素食的人對這裏或許要失望, 這些小小的綠色快餐廳卻為更多的倫敦人提供了別樣一種家常廉價, 健康安心的選擇, 也給我們這次旅行留下熟悉親切的回憶。

   英航經濟艙素餐有亞洲, 純素與蛋奶素之分, 去時訂的純素為地中海式麵食(pasta)與印度風味燒土豆。 歸程誤了機改坐另一班商務艙, 臨時點菜時菜單上帶星號的”健康選擇”多為素食, 另有一道法式菠菜乳酪醬(spinach pate)味道不錯。順便再討論幾句素食者英倫自助旅行的飲食經濟與經驗。最為便利的充饑目標是街頭熟食鋪的新鮮蔬菜三明治(sandwich/baquette), 價格2鎊左右(1鎊大約為人民幣12元), 便利店和超市里也有盒裝素三明治, 卻是冷藏不推薦。假如你不願每餐吃熟食餅乾, 又不忌幾次小小的口舌探險, 出門前可以查查當地素餐館的位址電話與口碑, 以便旅行時就近索驥。下面幾個有關UK素食的網頁供你參考: http://www.veggieheaven.com/http://www.happycow.net/europe/england/index.html http://www.vegparadise.com/otherbirds57.html。倫敦亞式自助餐每位6鎊, 餐館裏的午餐三明治與沙拉, 價格也差不多。 正餐每個主菜平均10鎊, 相當於杭州素餐廳一道大號佛跳牆。出門在外每次經過水果蔬菜鋪子, 考慮進門挑些新鮮易帶的蔬果, 隨時增補營養與水份。 一袋堅果一包果脯, 可以照顧不繼之需。 速食麵的營養價值固然令人卻步, 可以理解為什麼有華人飽食了西餐回到旅館執意泡上一碗, 這種熟悉的亞洲味感從口裏滲透到心底, 它代表別無選擇時味蕾固執的歸宿之需。 我的東方胃可以欣賞西洋餐, 卻沒有什麼比得上父母家裏的一碗白粥幾隻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