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DHL:素食者冬天的補  文/周莉蕙醫師

 

  補法,一般是指中醫治療法則「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的其中之一───補益虛損,是使用滋養強壯藥物,補益人體中的陰、陽、氣、血,使一切衰弱症狀得以消除,達到病癒的目的。但,有另一種較為廣泛的說法是:人生病時,是因為體內的陰陽氣血失去了平衡,而出現很多不舒服的症狀。不平衡,就是有高有低,一般的補,都被較狹隘的認定是『低』,所以才用滋養強壯藥來提升其虛損不夠的地方。但『高』的時候呢?像體內有『胸、腹脹悶痛、食物積滯、便秘,急性腹痛、舌苔厚、脈有力』的實症或『口渴喜冷、身熱出汗、舌苔黃、脈數』的熱症時,就要使用瀉下及清熱的方式,讓『高』的壓抑或清除下來。總之,就是能令身體的平衡狀態達到穩定,都可以說是『補』。其實說穿了,這就是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所以,想補時,首先要認清自己的體質適合哪種,若是上述的『實證』及『熱證』時,您使用的補就不再是『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了,否則弄錯了,反其道而行。所以,辨別體質後,若屬於氣、血、陰、陽有虛損的時候,就可以補氣、補血、補陰、補血了,以下僅分述此四種的補法:

  氣虛的人,講話是很小聲、沒什麼精神,稍稍一動就喘,面色較白,食欲不振,大便不實,舌淡,脈弱等,可服補氣的方劑如四神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血虛者,面色看起來較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口唇指甲發白,婦女月經延期、色淡量少,脈細數或細澀等,可用最有名的補血方──四物湯;四君子湯加四物湯合稱為八珍湯,是氣血雙補的方子。若再有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精神萎靡、怕冷的陽虛症狀,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就成了十全大補湯。容易腰痠的人可加杜仲,眼睛易乾澀可加枸杞與黃精來補腎養陰。睡不好的人,可再另用龍眼肉與紅棗煮湯當茶喝。所以要吃十全大補的人,基本上是氣血二虛又偏陽虛的人才合適。否則像上述提及的實症,熱症的人,吃了容易會上火,而出現口乾舌燥、嘴破、咽痛、無法入眠、青春痘大量冒出、便秘、痔瘡發作的。

  陰虛的人身形看起來是瘦瘦的,很容易口渴咽燥、肌膚枯澀,虛煩睡不著,手足心易發熱,便秘,午後低熱,盜汗,腰酸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可服六味地黃丸。

  陽虛的人很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陽痿早洩,肢體浮腫,大便溏泄,小溲頻數、舌淡胖,脈沉而遲等,桂附八味丸可用。

  可惜,上面說的很清楚,實際上,往往都不是很單純的只有一種虛,常常兩種或幾種相兼出現,如氣血兩虧,氣陰兩虛,陰陽兩虛,陰血不足等,甚至陰陽氣血都不足。

  像現代人因工作或長期熬夜、喝咖啡,容易有口乾舌燥的陰虛內熱,又因工作太勞累,身體容易倦怠而有氣虛,合起來就是『氣陰二虛』,可用參麥枸棗湯(西洋參、麥門冬、枸杞、紅棗)來涼補。

  因此,補,真的不是很簡易能對號入座。除了辨別體質外,像提過的實證、熱證外,有急性感染症狀的人,如感冒,頭痛、鼻塞、咳嗽、喉嚨痛、發燒、皮膚病的人,不會補,就不要隨便吃,等這些病症沒了,再繼續服用。

  另,平時就容易胸悶,腹脹的人,若再吃像人參、黨參、黃耆等補氣藥後,症狀會加重,甚至有頭暈頭脹、食欲不振。這是因為氣鬱滯不通了。症狀輕者,可吃些蘿蔔來降氣寬中消食,嚴重就停藥。

  再來,有些腸胃虛弱,容易腹瀉、腹悶脹、胃口不好、噁心、身重困倦、舌苔粘膩的人,不可食用太過滋膩的補藥、如熟地,地黃等,那會加重腸胃症狀的。可加入一些醒胃化濕消導的藥,如砂仁、陳皮、佛手等,若仍不行,請停藥。

  中醫進補是「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意思是在還沒生病之前,就應該把身體調養好,不要等到生病後才去治療。但若不清楚自己的體質,補不對方向,就容易產生一大堆如上述所說的症狀,這時請大眾就近問一下中醫師會比較安全準確些,否則越補越大,可得不償失喲。

P.S 周中醫師已茹素十年,且有其專屬的個人網頁與討論論壇,如有其他問題,亦可前去討論論壇中詢問。網址:http://www.chownet.com.tw/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