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这本书在成书之前,我已经有缘拜读过。那是海南社的编辑列印出来快递于我的文稿。这是来自希阿荣博堪布在网路上对大众开示的集结本,文字简明,切中要害。让人在闻思方面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重读这本书的因缘,是堪布的弟子善 晏居士邀约,希望我能写一些读后感,我不敢信手来写,决心用一周的时间重读。我知道,内忧外患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灾难和不幸或远或近牵动着我们的心。在我认真研读的这一刻,堪布的教言愈发显得应时应季,有对症下药之功效。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其中打动我的思想和光芒。
这本书里面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是对玉树地震的开示。玉树的地震发生以后,许多信众心里有很多困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为什么在佛法兴盛之地也会发生灾难?佛法的加持力何在?为什么修持佛法还是不能避免无常?
针对这些困惑,希阿荣博堪布写下了专文《从玉树说起》。这篇文章不仅条理明晰地向大家解释了灾难的前因后果,还扫荡了许多人的思想误区,將佛教的正见——关于无常和因果的认识,重新标示了出来。
文章分了五个部分来讲述:无常、因果、共存、自律和慈悲。
开篇堪布就毫不留情地指出,许多佛教徒对无常的认识不够,“出于虔诚的信心,人们会认为凡是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应该凭藉某种神秘的力量而逃脱无常的定律。”人们求神拜佛,大多是从利己出发,保佑自己,或家人心想事成,远离一切灾害。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和愿望。这种愿望并没有错,但不要把这种愿望与规避世间的真相——无常,等同起来。在愿望与无常之间,信佛求佛不是二者可以讨价还价的桥樑。
佛教的三法印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第一句话就是诸行无常。
无常是什么意思?就是期限。万物万事都有期限。花会开,也会败;楼会建起,也会坍塌;人会年轻相聚,也会衰老离别。佛法会兴盛,也会失传。
趋利避害,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暂时的永恒。
不是人们认识不到阴晴圆缺,而是人们不愿意接受阴晴圆缺。
堪布指出:三寶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
当我看到这些如实,不逃避的话时,我心里非常震动。
末法时代,惶恐的人们都在抓一根救命稻草,很多人都说自己学佛了,皈依了,几乎人手一串念珠,檀木的,砗磲的,人们比较着念珠的材质,也比较着各自行持的法门和皈依的上师。去西藏,去印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表面繁荣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不过我更想问的是,是不是每一位踏上学佛之路的同修,都能放下妄执和幻觉,承认“无常是真相”这一重要的本来面目呢?
网上常常有转发一幅佛像,就能保全家平安,发财,健康,心想事成的帖子,很多人都在盲目地跟转。手机短信里也会有类似的资讯,佛法护佑人们不死不老不病不遇到灾祸,转发10个人就能达成……这些帖子,是不是在规避无常,在否认真相呢?是不是把正信变成了迷信了呢?
态度上的拒绝、排斥和不承认,会带来更深重的恐惧。
去除恐惧的唯一途径,就是正面面对,接受事实。
堪布与大家分享的是:由于佛法的薰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人们,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其二其三就是因果与共存。
因果,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所以有我们今天遇到的境况,不是凭空而来,是一步步走向今天的。走向今天有个人的业力所驱使,也有共业的环境在推动。堪布说,灾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纯地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不可忽略,但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不是骆驼背负的所有重量。灾难背后,总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每个人的言行都会波及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们共存共依,因果共担。
一个人为私利而做出对他人利益有损害的事情,那么他人受苦,反弹回来就是对社会的愤怒、质疑和不信任感。在一个共存的时空里,如果信任受到了损害,那么这个果报所显示出来的局面將更加让人担忧。或许有人心存侥倖,觉得他的一点点利己主义带来的损害很有限,但如果有许多这样的人共同作为,恶业成熟以后,带来的损害不可想像。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那么最初那个损人利已,小恶偶一为之的人,也早晚会尝到恶果。看一看我们当今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问题的层出不穷,无一不映照着这个深层的诱因。
大自然有它自己运行的法则,天灾如果来自于非人为的原因,使我们这些生存于自然界的众生遭遇到无常,我们的态度,是应该面对事实。但如果说是人类的短视行为,只顾牟取眼前的蝇头利益而不论良知不论公理不论廉耻的做法,破坏了自然法则,造成了水土流失,气候变暖,事故频发,那么我们要做的,就不只是接受现状了,我们要反思,要改错,要防患于未然,要重拾做人的责任和良心。
在这里,我愿意以“我们”来理解这个改过的行为。我们来自同一个星球上,一个人犯罪,不是说众口一词地讨伐这一个罪人,而是要在讨伐的同时,检点自己。一个群体弊病丛生,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份子都要反省。面对恶行,我们更要照顾、反观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哪里出了问题?我有没有问题?恶行的推波助澜缘于哪些动因?我不学他!等等。
堪布在书中特别讲到了自律。他说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觉察自己的身语意是否良善,是否如法。同时,自律提醒我们身为佛教徒,远离十恶业,守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不伤害。
既不伤害自己——不因自己的恶言恶行而伤害到对自己从善的信心;也不伤害别人,让别人忍受你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若时时处处,都以这个“不伤害”为做事做人的初衷,那么我们的自律就会带来一个良性环境。这似乎需要付出比愤怒更多的力量,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耐心。但是,不如此,我们无法重获彼此的信任和尊重。
其五,是对慈悲的理解。堪布在这一部分着重讲了佈施与忍辱。佈施是针对灾难週边的人们来说的,而忍辱是对灾民开示的。他说,佈施是最能突破自我局限的有效方法。因为佈施,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的喜悦和丰足。会因为看到自己的良善给他人带来喜乐而信心百倍。忍辱,则是要在困境里受磨难的人们,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是考验,在最难的时刻,都要保持善意。而忍辱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在最大程度的柔软和开放当中,实践慈悲的含义。
这些细致入微的教导,对于我们持有广阔的心胸,一针见血的见地和洞察秋毫的理性,有着不可思议的帮助。
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
回头看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间,几乎每个人都在体验着缺憾和无常带来的痛苦。生而为人,我们经历着自己和他人的生老病死之苦,最好的时光总是迟迟不来,或是稍纵即逝,我们的愿望,祈祷和目标并非个个达成,相反,却常常应了那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
“就是这样一个多灾多病、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烦恼重重的人生,佛陀却说,这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就是这样的娑婆世界,正是修法最合适的土壤。就是在这里,而非别处。
佛教的观点,认为六道里轮回的众生是未获解脱的众生。相比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来说,人免于痛苦愚癡;而天人因富足致堕落,阿修罗因嗔火猛烈而受煎熬,人也不至于领受。我们的人生,恰是苦乐参半,有苦,但尚未压倒不能喘息,有乐,但并不长久令人蒙昧。苦乐之间的奔赴往返,让我们容易遇到佛法,容易升起一个觉察的旁观的心。同时,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健康的人身和心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听闻到佛法,这是多么不易,值得珍惜的事情。
堪布近年来身体示现了严重的疾病,他在健康恶化的情况下写下这些文字,字字句句充满了对修持佛法的感恩。即便是生病,也被他视作锻炼自己的逆增上缘。他谆谆嘱咐我们,要珍惜有限的光阴,要感恩自己在身体健康,意识清明的时候遇到佛法,并且愿意发心去听闻和实践。
他几乎是大声地在疾呼:修行,永远不嫌太早!
读到这里,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堪布的悲心和期待。
他与读者分享了藏族人的谚语:明天或来世谁先来到,我们并不清楚。
那是鞭策。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现状不再沮丧,找出逆境和逆缘里的动力,重新生发精进和勇猛,不忘初衷地继续前行。
与此同时,希阿荣博堪布还告诉我们要忍耐。忍耐修法路上的一切障碍,不要时断时续,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要半途而废。
他说: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令人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佛法没有取悦信众的半点意思,不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相反,它恰恰要打破人们对安全的幻想。而之后身体力行的那些路如此平实,如此没有神秘感和某些超凡的力量,在这样的修行之路上,人们几乎得不到他们所期待的那些好处,这时候,还要不要修行下去?成了许多人掂量的事情。
堪布以佛陀示现的人生为例,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并非完善目前的生活,更不是美化自己,制造幻觉。修行,只是为了不自欺。佛陀从小生活在父亲给他营造的幸福生活里,宮墙之内,锦衣玉食,歌舞昇平;但一墙之隔,生老病死,天天上演。佛陀偶一窥见,便下了决心,不再回到温室的假像里,他后半生遵从的道路,就是不自欺的路。
要想得好处,那就是俗世里的等价交换,短浅筹划。要想不自欺,那就走解脱之路,老老实实,坚定稳重。
忍耐,还体现在我们和习气较量的过程里。无始以来,习气为王,我们臣服于它的淫威之下。开阔而谦卑,审慎而负责,这些善行,都需要忍耐来作支点。
堪布的书《次第花开》,分五个章节,在我看来,“珍寶人生”是在帮助佛子树立正见,揭示无常、因果、无我等真理的涵义;“佛门”是方法论,是具体的落脚点,对如何修,修哪些内容等等,有非常清楚的指导;“走出修行的误区”,是將修行次第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地分析出来,它们分别是皈依、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上师与弟子。而“冬日劄记”和“生命的依怙”让我们看到修行的出家人有情有义,他和母亲、上师、众生之间那深厚的情感、奋勇的接力,以及堪布对四众弟子的鼓励和嘱讬。
其中,有两点让我反复思考。一个是扮演佛教徒与真实佛教徒的开示。很多人因为成了佛子,在吃素、持戒、献爱心方面不自觉地有了一个造作演示的心。这个心,往往是不自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与真的迫切的心之间有着难以察觉的距离。这是在滋生新的虚荣。这一点提示,让我警醒。另一个,是对向善的肯定。他特别强调“善良是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源头”,他肯定“善良的人看上去也许有点笨拙,不会讨巧卖乖,可他们心口如一,当面背后都一样恭敬上师与道友”。
“唯有善良的心地里才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读到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堪布的慈悲和肯定。是否足够善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揽镜自照。觉性会给我们打分,是否心口如一地对待师友,也唯有我们自心遍知。他告诉我要警惕,要觉察,要对自己有信心。
儘管我们有那么多粗重的烦恼,有那么多微细的习气,但如父如友的导师,不舍弃任何一个人,他们在等待,期盼,关注着我们赶上来。
这几天,我的手不小心烫伤了,那种痛让我念及一切身体在经受创痛的人们;这些日子,有人在天灾人祸里失去生命,经历无常带来的痛楚,让我忆起五个月前和父亲生死离别的感受;我读到了希阿荣博堪布的开示,让我知道,真正免于痛苦,趋向解脱的路是在什么方向。这一切告诉我,我们依怙的力量,不是神力,不是妄想,是正见,是一步一个脚印,是踏踏实实付出真诚和良善。它会让我们有智慧,不退转,在此刻,即能离苦得乐。
愿以写作此文的功德,回向一切横事当中受苦的众生!愿遇难者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愿受伤者早日恢复健康,阖家团圆!愿更多见闻的人能够开启佛法之路,离苦得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