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过敏性疾病的妙方∼三伏贴

 

文.授权/周莉蕙医师
版权/蕃茄小屋

  伏贴是近几年来中医还算蛮夯的一种特殊治疗,它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是利用特殊的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经由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刺激,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疗效。

 但有几点要厘清的:

 1.三伏贴不是治百病。它是专治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复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

 因这特殊的中药成份是白芥子淨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杵匀,薑汁调成小丸子贴在肺俞、膏肓、大椎、脾俞、定喘...等穴位上,而白芥子性味辛温【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主治】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
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甘遂性味苦,寒。【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细辛性味辛,温。【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薑汁性味辛,温。【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五味药中,就有四味药是温热的,所以偏寒的人,才较适合的。故并非自认体质不好就可以贴的。有位朋友在贴完后说她的汗是狂流的,之后就不敢再贴了,那是因为她的体质是瘀久化热型的,并不适合这种治法。当然也有医生用寒凉的药来治这类属热性体质的鼻过敏气喘,但多数的诊所还是以上面这方来使用的。也就是,三伏贴,还是要办别寒热体质的。

 2.一定要三伏天这三天才能贴吗?
三伏贴,顾名思义就是每年的三伏日,一年当中最炙热的 3 天,人体的毛细孔张的最开,在背部的特定穴位用药,利用温热的药性,达到把寒邪驱除体外,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称初伏、中伏、末伏。今年 2013年的三伏日为 7 月 13 日 ( 星期六 ) 、 7 月 23日 ( 星期二 ) 、 8 月 12日 ( 星期一) 。

 但今年的初伏天7 月 13 日 ,正好是苏力台风来袭,前几年也曾碰过下大雨的,可见,地球在变动,三伏日也不见得是最炙热的,但,已经暖化的地球,七八月份的天气都够热的,所以很多医师并不拘泥定要在这三天才能贴。

 3.三伏贴真的有效吗?
目前三伏天已经很普遍的使用,一般的统计疗效评估过,若能持续 3 年 ~ 5 年,对气喘及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可达 80% 以上,比西医的治疗药品还要好,尤其适用于不喜欢服药的小儿及服药过多的老人。

 4.贴药护理
这么有效,是不是贴的越久就效果越好?这观念是不对的,因为有甘遂在里面,它是有毒的,时间过长也会让皮肤受伤的,曾有位客人忘了拿下来,跑去逛街了,结果整个背部出水泡。所以贴完后,也不要流汗过多,不宜在阳光下曝晒、泡冷水、游泳或从事激烈的活动,否则刺痛会很明显的,甚至灼伤皮肤。 


附:「三伏贴」注意事项

1.请先经由医师诊察后,才决定是否进行此一治疗方式。

2.孕妇、一岁以下小儿、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发烧、咽喉发炎、或短时间敷贴即大量起泡者不适合此疗法。

3.因药材属温热性质,治疗期间敷贴部位的皮肤可能有轻微热、刺、痒症状时,这是常见的【发赤反应】属正常现象。若真的无法忍受,可以自行拿掉。

4.每次敷贴二至三小时后取下药布及药物。(有些是2∼6小时,端看每家调配的药饼浓度不同而定。)若有灼热、刺痛、搔痒难忍等现象,须提早取下药布及药物。并擦拭紫云膏╱凡士林╱芦荟冻膏等。

5.穴位敷贴发生【发赤反应】的处理:
(1)因药材直接与皮肤接触,于拆下药布后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红、着色、敷贴处出现药材印记之情形,此情况会慢慢消退,约一个月至半年内,慢慢淡化掉。若灼热、刺痛、搔痒不适难忍时,请务必马上取下药布,并以清水將残余药渣擦拭干淨。
(2)若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等症状,不可抓破水泡,应即刻消毒及涂抹优碘,以防感染。若水泡大者,不可碰水,涂抹优碘后以消毒纱布复盖,约五至七天后可痊癒。
(3)敷贴时应避免激烈运动(贴布容易脱落),药布取下后一小时内不可洗澡或搓洗该部位。
(4)因外敷的药物包括利尿成份,所以可能会出现频尿现象。
(5)因身体代谢增加,请多摄取水份。
(6)敷贴治疗期间冰冷食物减少摄取。贴后三天禁吃带壳类海鲜、辛辣、咖啡、巧克力、酒类、易过敏物质,以免敷贴穴位皮肤过敏或起水泡情况加重。
(7)贴药饼时宜在家休息,不宜外出吹风或过度活动导致大量流汗;也儘量不要压着药饼睡觉。
(8)皮肤容易过敏者,贴后三天内儘量待在凉爽环境,减少闷热流汗,以免引发皮肤过敏。

图: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4296

作者简介:周中医师已茹素十几年,且有其专属的个人网页与讨论论坛,如有其他问题,亦可前去讨论论坛中询问。网址:http://cho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