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是近幾年來中醫還算蠻夯的一種特殊治療,它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是利用特殊的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經由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刺激,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療效。
但有幾點要釐清的:
1.三伏貼不是治百病。它是專治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
因這特殊的中藥成份是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杵勻,薑汁調成小丸子貼在肺俞、膏肓、大椎、脾俞、定喘...等穴位上,而白芥子性味辛溫【功效】溫肺化痰,利氣散結。【主治】
用於寒痰喘咳,懸飲等。
延胡索性味辛、苦,溫。【功效】活血,行氣,止痛。
甘遂性味苦,寒。【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細辛性味辛,溫。【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薑汁性味辛,溫。【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五味藥中,就有四味藥是溫熱的,所以偏寒的人,才較適合的。故並非自認體質不好就可以貼的。有位朋友在貼完後說她的汗是狂流的,之後就不敢再貼了,那是因為她的體質是瘀久化熱型的,並不適合這種治法。當然也有醫生用寒涼的藥來治這類屬熱性體質的鼻過敏氣喘,但多數的診所還是以上面這方來使用的。也就是,三伏貼,還是要辦別寒熱體質的。
2.一定要三伏天這三天才能貼嗎?
三伏貼,顧名思義就是每年的三伏日,一年當中最炙熱的 3 天,人體的毛細孔張的最開,在背部的特定穴位用藥,利用溫熱的藥性,達到把寒邪驅除體外,到了秋冬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稱初伏、中伏、末伏。今年
2013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3 日 ( 星期六 ) 、 7 月 23日 ( 星期二 )
、 8 月 12日 ( 星期一) 。
但今年的初伏天7 月 13 日 ,正好是蘇力颱風來襲,前幾年也曾碰過下大雨的,可見,地球在變動,三伏日也不見得是最炙熱的,但,已經暖化的地球,七八月份的天氣都夠熱的,所以很多醫師並不拘泥定要在這三天才能貼。
3.三伏貼真的有效嗎?
目前三伏天已經很普遍的使用,一般的統計療效評估過,若能持續 3 年 ~ 5 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
80% 以上,比西醫的治療藥品還要好,尤其適用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
4.貼藥護理
這麼有效,是不是貼的越久就效果越好?這觀念是不對的,因為有甘遂在裡面,它是有毒的,時間過長也會讓皮膚受傷的,曾有位客人忘了拿下來,跑去逛街了,結果整個背部出水泡。所以貼完後,也不要流汗過多,不宜在陽光下曝曬、泡冷水、游泳或從事激烈的活動,否則刺痛會很明顯的,甚至灼傷皮膚。
附:「三伏貼」注意事項
1.請先經由醫師診察後,才決定是否進行此一治療方式。
2.孕婦、一歲以下小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發燒、咽喉發炎、或短時間敷貼即大量起泡者不適合此療法。
3.因藥材屬溫熱性質,治療期間敷貼部位的皮膚可能有輕微熱、刺、癢症狀時,這是常見的【發赤反應】屬正常現象。若真的無法忍受,可以自行拿掉。
4.每次敷貼二至三小時後取下藥布及藥物。(有些是2∼6小時,端看每家調配的藥餅濃度不同而定。)若有灼熱、刺痛、搔癢難忍等現象,須提早取下藥布及藥物。並擦拭紫雲膏/凡士林/蘆薈凍膏等。
5.穴位敷貼發生【發赤反應】的處理:
(1)因藥材直接與皮膚接觸,於拆下藥布後可能會產生皮膚發紅、著色、敷貼處出現藥材印記之情形,此情況會慢慢消退,約一個月至半年內,慢慢淡化掉。若灼熱、刺痛、搔癢不適難忍時,請務必馬上取下藥布,並以清水將殘餘藥渣擦拭乾淨。
(2)若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等症狀,不可抓破水泡,應即刻消毒及塗抹優碘,以防感染。若水泡大者,不可碰水,塗抹優碘後以消毒紗布覆蓋,約五至七天後可痊癒。
(3)敷貼時應避免激烈運動(貼布容易脫落),藥布取下後一小時內不可洗澡或搓洗該部位。
(4)因外敷的藥物包括利尿成份,所以可能會出現頻尿現象。
(5)因身體代謝增加,請多攝取水份。
(6)敷貼治療期間冰冷食物減少攝取。貼後三天禁吃帶殼類海鮮、辛辣、咖啡、巧克力、酒類、易過敏物質,以免敷貼穴位皮膚過敏或起水泡情況加重。
(7)貼藥餅時宜在家休息,不宜外出吹風或過度活動導致大量流汗;也儘量不要壓著藥餅睡覺。
(8)皮膚容易過敏者,貼後三天內儘量待在涼爽環境,減少悶熱流汗,以免引發皮膚過敏。
圖: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4296
作者簡介:周中醫師已茹素十幾年,且有其專屬的個人網頁與討論論壇,如有其他問題,亦可前去討論論壇中詢問。網址:http://chownet.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