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慈悲?

 

演讲者.授权/Dolpo Tulku (多波祖古谢拉桑波仁波切)
藏译英/Daniela Hartmann
英文编辑/Jacqueline Bourbon
英译中/Violet
版权/蕃茄小屋

   今天,慈悲不再是一个局限在宗教领域的话题,在科学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我们深入讨论慈悲的细节内容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理解何为慈悲,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对其建立正确的情境、环境,以及态度。然后才能够运用正确的技巧去更轻松地增加我们的慈悲。

慈悲的意义

慈悲是一种通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所承受的痛苦,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境遇感到不忍的感觉。每一个有情众生天生都有慈悲心,只是强度不同。慈悲可以从对孩子、父母、伴侣,同一社区、城市的人,扩展到对于同一国家、同一大陆上的人们等等。最理想的方式是对所有有情众生都产生慈悲之心。

我们常常將爱与慈悲相混淆,或者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有细微但非常重要的不同之处。爱建立在吸引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某人产生爱意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被其吸引;而慈悲则是建立在对他人困境的理解之上,而非吸引。

例如,我们与某一人坠入爱河需要一些理由,或是被这个人的微笑所吸引,或是他们讲话的方式、手势、表情,或任何会触动我们爱意的行为;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个人正在经历某些苦难而爱上他/她。我们对父母/朋友的爱则通常基于他们的行为对我们有益或令我们开心。

我认为慈悲比爱更长久;爱是基于他人的行为、外貌等而产生,因此当这些因素有所改变时,我们可能就不再爱对方了。这种感情无法持久,这也是伴侣可能轻易分手的原因。而慈悲与吸引毫无关联。正如我之前所说,慈悲是基于对他人痛苦的理解,一旦产生,这种理解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那个人恰好对我们也有吸引力,这有助于产生一种亲切感。无论如何,这是我对慈悲与爱的看法。

被吸引、爱上某个人,会让我们希望靠近这个人。但慈悲并不一定以为着我们希望与他人变得更加亲密而产生。我们会希望减轻他人所受的痛苦,而非建立起私人的亲密关系。

慈悲可能会让我们爱上某个人,但慈悲不必然建立在爱之上。例如,当我第一次来德国,我遇到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一天,女方得了重病,美貌不再。她对于她的伴侣而言不再具有外貌上的吸引力,而男方则因此与她分手了。而这时正是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对这个女孩子有超过对其外貌喜爱的更深的承诺,而这种承诺才是能让他在困难时理解她、同情她,对她不离不弃的基础。因此,我们爱一个人的同时,对他/她的痛苦产生慈悲非常重要。

德国慕尼克,20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