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慈悲?

 

演講者.授權/Dolpo Tulku (多波祖古謝拉桑波仁波切)
藏譯英/Daniela Hartmann
英文編輯/Jacqueline Bourbon
英譯中/Violet
版權/蕃茄小屋

  今天,慈悲不再是一個局限在宗教領域的話題,在科學領域也引起了廣泛的興趣。這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在我們深入討論慈悲的細節內容之前,必須首先明確理解何為慈悲,只有如此,我們才可能對其建立正確的情境、環境,以及態度。然後才能夠運用正確的技巧去更輕鬆地增加我們的慈悲。

慈悲的意義

慈悲是一種通過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所承受的痛苦,而產生的一種對他人的境遇感到不忍的感覺。每一個有情眾生天生都有慈悲心,只是強度不同。慈悲可以從對孩子、父母、伴侶,同一社區、城市的人,擴展到對於同一國家、同一大陸上的人們等等。最理想的方式是對所有有情眾生都產生慈悲之心。

我們常常將愛與慈悲相混淆,或者認為兩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事實上,這兩者之間有細微但非常重要的不同之處。愛建立在吸引的基礎之上,我們對某人產生愛意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己被其吸引;而慈悲則是建立在對他人困境的理解之上,而非吸引。

例如,我們與某一人墜入愛河需要一些理由,或是被這個人的微笑所吸引,或是他們講話的方式、手勢、表情,或任何會觸動我們愛意的行為;我們不可能因為這個人正在經歷某些苦難而愛上他/她。我們對父母/朋友的愛則通常基於他們的行為對我們有益或令我們開心。

我認為慈悲比愛更長久;愛是基於他人的行為、外貌等而產生,因此當這些因素有所改變時,我們可能就不再愛對方了。這種感情無法持久,這也是伴侶可能輕易分手的原因。而慈悲與吸引毫無關聯。正如我之前所說,慈悲是基於對他人痛苦的理解,一旦產生,這種理解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那個人恰好對我們也有吸引力,這有助於產生一種親切感。無論如何,這是我對慈悲與愛的看法。

被吸引、愛上某個人,會讓我們希望靠近這個人。但慈悲並不一定以為著我們希望與他人變得更加親密而產生。我們會希望減輕他人所受的痛苦,而非建立起私人的親密關係。

慈悲可能會讓我們愛上某個人,但慈悲不必然建立在愛之上。例如,當我第一次來德國,我遇到一對非常相愛的戀人。一天,女方得了重病,美貌不再。她對於她的伴侶而言不再具有外貌上的吸引力,而男方則因此與她分手了。而這時正是她最需要他的時候。他沒有對這個女孩子有超過對其外貌喜愛的更深的承諾,而這種承諾才是能讓他在困難時理解她、同情她,對她不離不棄的基礎。因此,我們愛一個人的同時,對他/她的痛苦產生慈悲非常重要。

德國慕尼克,20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