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了與所在的這個地方(尼泊爾南摩布達(Namo
Buddha)相關,我想和你們聊一聊布施。你們都知道此地發生的事情,但我還是想大致講講。
佛陀在一次轉世時誕生在這裡。在那一世,他遇到了一隻雌虎和她的五隻幼仔,它們都饑餓至極,以至於儘管母老虎非常愛她的孩子,但為了活下去,她打算要吃掉它們。看到這一幕,佛陀因為無比的悲心而被深深打動。他看到動物們如此受苦,他決定犧牲自己,以身飼虎。
如果我們要在世上所有的財富和我們的生命之間做出選擇,每個人都會選擇生命。但在這個例子裡,佛陀的悲心超越了一切,這給了佛陀內在的力量,讓他無私地獻出自己的身體,去挽救受苦的野獸。
我們也許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故事,決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但是,我們這裡的大多數為人父母的人,就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孩子受苦,我們可以為他們做出多少犧牲。我們願意為他們做任何事情。這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愛和悲心。
我想講講下面的幾點:
1) 布施的定義
2) 不同的布施
3) 如何實踐布施
4) 布施的益處
我們大多數人在耶誕節會交換禮物。如果我們收到一些美麗的禮物,我們會讚美送禮物的這個人:“謝謝你,這件禮物太好了,你太慷慨大方了!”我們通常把禮物和物質的價值等價起來。這是我們談到布施這個話題時通常的邏輯角度。
但是從精神的角度來講,給出一個這樣的東西不是最重要的。布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克服我們內心相續的慳吝,最終擺脫它的束縛。
在佛教中,我們認為佛陀已經完全且完整的實踐了布施。但這意味著什麼呢?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窮人,還有很多人在受苦,我們怎麼能說佛陀達成了這個目標呢?
下一個問題是,他是如何做到完整實踐布施的呢?在他還是王子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關於他布施的故事。之後作為一個出家人,他待在叢林裡,再後來他得到了證悟,主要的時間都花在了傳道上。那麼是在什麼時候他完整地實踐了布施呢?
他實踐的方法是他對於財產並不吝嗇,對於不屬於他的東西也沒有欲望。貪婪和欲望在他的思想中完全不存在,所以說他完全實踐了布施。
這也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財富,或者任何物質的東西去實踐布施。任何人都可以。
佛教對於布施的定義是一種精神狀態,毫不吝嗇的給予和付出
根據我們實踐這種毫不吝嗇或毫無保留的付出的不同經驗,我們可以給出更細節的定義。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舉辦一個生日宴會,給這個人送禮的動機也許各有不同。有的人可能送一個我們不是很喜歡的東西,便宜的或者對我們而言不重要的東西。我們可以輕易送出而不心疼的禮物。這和我剛才給出的布施的定義符合嗎?事實上這符合,但如果我們在這背後有任何一點諸如“我希望未來能收到他回贈的禮物”或者“我希望他要對我送禮物心存感激”這樣的想法,那麼就算我們毫不吝嗇地付出,但我們懷有對回報的期望,那就有可能會因為這種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痛苦。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就不是一個正確的付出和給予之道。
如果我們因為別人不喜歡我們的禮物或者沒有收到回禮而感到失望,那麼我們在精神層面上還不沒有達到真誠的毫不吝嗇的付出。我們沒有完全達到那種狀態,就還會產生痛苦。
所以我們可以給布施加上一條定義,一種毫不吝嗇的付出,而不期望得到回報的精神狀態。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態度,付出的行為就能帶來真正的福祉。
例如,當佛陀在前一世以身飼虎,他絲毫沒有為自己考慮,沒有自私的期望,也不恐懼他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的後果。他只是希望這只雌虎能夠從他的身體受益。這對他而言就足夠了。如果他有任何利己的意圖,他就不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但由於他可以這樣放棄自己的生命,就能夠培養出正確的內在力量,並且經驗這種行為帶來的內心的平靜。
如果我們思考自己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伴侶。如果我們有意願真心幫助他或她,那麼我們就會因為能夠為對方做一些事而感到快樂。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助人的行為和某些期待聯繫在一起,例如我們希望得到一些支持作為回饋,那麼當期望落空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
這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不是佛教徒或宗教的基本教義。我們通過日常經驗都能感知。如果我們送給自己的伴侶一件珍貴的禮物,但他/她不喜歡,這會產生很多麻煩。
那麼這裡主要想說明的是什麼呢?期望的問題。當然我不能讓你再也不要有任何期望,但我們應該記住它是許多問題的來源。因此要真正從佛教徒的意義上變得布施,我們應該付出,不要期望得到某種自己希望的結果。
如果我們討論的再細節一些,就會發現這種沒有任何吝嗇的付出和不帶任何期望的給予的精神狀態是由愛與悲心喚起的。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予他們任何需要的東西—教育、經歷、金錢等—而沒有任何第二種想法。這是怎麼發生的?是由於我們對於自己孩子的愛與悲心。
在這裡,在尼泊爾,有很多乞丐和窮人。我們都見過不少。經常我們心裡會這樣想:“哦,我多希望能夠幫幫他們。”因此,我們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比如布施給他們一些錢,儘管我們並不認識他們。
這背後的動機是我們對他們遭遇的悲心。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我們會覺得好受一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愛和悲心作為布施的動機有多麼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付出100個盧比毫無問題,但如果是在生意場上,1個盧比的損失我們都不能忍受。這再次說明,這一切與我們的心理狀態有關,是否心中充滿愛與悲心。
所以,這就是布施的定義,是一種精神狀態,不基於任何物質的條件。
你們知道密勒日巴尊者嗎?他是西藏一位非常有名的瑜伽士。一天晚上,他正在自己的山洞裡冥想,來了幾個強盜,想看看有什麼可以偷走的。密勒日巴尊者笑著對他們說:“我這兒白天都沒什麼可以拿走的東西,所以不管你們晚上找多久,也不會找到任何東西的。”他已經完全地實踐了布施,所以也就沒什麼可以從他那裡拿走了。
但是請不要就此認為布施只是一種精神狀態,你就不再需要給予任何東西給他人了。請繼續送出耶誕節和生日禮物吧!
2014年3月於尼泊爾南無布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