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跑步,一個人帶著耳機跑過四季,是很好的可以獨處思考的運動。
但我跟朋友談及自己想跑半程馬拉松的時候,他們大多譁然,總擔心我營養和體力跟不上,紛紛勸我不要做這個嘗試。
要說真正練習跑步,我是從2014的4月份才開始的,在Nike
Plus Running的App上選擇了5公里、10公里和21.1公里的三個計畫,逐步跟著計畫增加每次跑步的公里數和時間,還時不時地進行一些增加速度、時間和跑步強度的專項訓練。
要說過程不辛苦,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相信的,包括我自己。初期對跑步的認識不夠,不論是跑步的姿勢還是飲食,都讓我多次“撞牆”,使得訓練的過程更加舉步維艱。
讓我在訓練中有些無所適從的居然是飲食。最開始我認為只要均衡飲食就可以了,只要保證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隨著練習公里數的增加,我才發現自己在耐力方面比同等進度練習的朋友差了很多,自從練習15公里的慢跑之後,我恢復的過程漫長而痛苦。
這裡我也分享給其他喜歡運動的素食朋友們。
跑步的初期訓練主要在於跑姿的強固、跑步均速的穩定和體重的減少上,總的來說單次跑的量並不大,通常都是3.5、5.0、6.5、8.0公里,每一周跑一次8公里的“長距”。在飲食結構上需要注意相對平時飲食結構的基礎上減少碳水化合物和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所謂減少碳水化合物也不是完全不吃米飯或麵食,而是一定要從常規的精米白麵的習慣過渡到吃粗糧,這樣才能保證血糖濃度較高、肌糖原的儲備夠支持每次訓練。
跑步中後期的訓練主要是集中在跑量的積累方面,也就是單次跑步的公里數和時間都大幅度提高,從而訓練機體的耐受力。這個過程主要就是針對性地讓肌糖和肝糖的儲備提高,所以在配比上需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同時相對減少蛋白質和維生素,每天4-5次少量多餐地進行食物的補充,這個時期單次的跑步量也達到相對比較強的一個階段,多數都是10、13、15、18等,最後慢慢加量到21.1公里。
我初期和中期的飲食都沒有出過什麼問題,最後是第一次體驗半程馬拉松的21.1公里之後,身體驟然呈現一次下滑,跑完後的一個禮拜裡抵抗力下降,然後感冒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回想起來主要是有幾個大的誤區:
1)以為擔心體重增加從而加重膝蓋的承受力,體驗跑的前後我對碳水化合物的量控制得比較嚴格,使得肌糖和肝糖的儲備都不足,跑到15-16公里的時候突然出現了沒體力的感覺,雙腿不聽使喚,抬不起來邁不出去;
2)蛋白質的補充不足。雖然按照每公斤體重1-3克的量攝入,但我忽略了多次補的原則,使得一次攝入後有很多的浪費。所以該階段的肌肉恢復比較慢,再訓練時力不從心;
3)維生素B族補充不足,機體排除肌肉內的乳酸很慢,而且運動後乳酸的分解和排除需要機體調動大量的維生素B族和C,所以這種時候機體的維生素含量其實是不足的,於是抵抗力下降,再趕上降溫,我就病倒了。
真正半程深圳馬拉松跑步的那天,我雖然飲食做過調整,但因為感冒沒有痊癒,跑得很辛苦。雖然最後的總成績突破了個人的最佳成績,但跑的過程中異常辛苦。跑完之後第二周參加了珠海的10公里體驗組,平時很隨意的一個訓練量而已,跑得我上氣不接下氣,跑完後肌肉酸痛了很久。
跑完之後我總結了很久、恢復了很久、調整了很久,感冒好了之後又恢復跑步練習,打算明年中左右可以有能力跑完全程馬拉松。希望明年讓我“撞牆”的僅僅是體力,而不會是因為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