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海邊,馬蹄與愛力獅相遇,在煽情的音樂中以慢鏡頭奔跑相擁,結果要跑近時才發覺愛力獅滿面憤火,於是口稱“我想先去喝杯涼茶”馬上調頭就跑。這頗有周星馳喜劇風格。
5,四個企鵝從動物園挖地道回南極,第一次挖出地面,對外面的人第一句話就問:“你會說英語嗎?”
附:有關馬達加斯加國的一些資料:
國名 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Madagasca)
別稱 牛的王國、華尼拉故鄉。
國歌 《啊,我們親愛的祖國》
面積 627000平方千米
人口 1580萬(1997年)
民族 馬達加斯加人佔 98%,分屬 18個部族。
宗教 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
語言 法語為官方語言,民間通行馬達加斯加語。
首都 塔那那利佛
主要城市 圖阿馬西納
貨幣 馬達加斯加法郎
名勝 努西貝島、布拉哈島、津巴扎扎納植物園。
節日 國慶日:6月26日
時間 格林尼治中午 12時,為馬達加斯加中午 15時,即台北時間 20時。
參加郵聯時間 1961年
11月 2日。
風俗 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迎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志。牛頭為國家的像征。牛像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干活。馬達加斯加的絕大多數部族都以農業為生,大米是主要食糧,煮好米飯一般就著用蔬菜、魚、羊、家禽或野禽肉塊做的鹵吃,而且還撒許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們還喜歡吃白薯和木薯,愛喝酸奶。
禁忌和禮儀 馬達加斯加人尊重老人,在許多社會機構中,管理人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認為,人的年紀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們對外國朋友十分友好,見面流行握手禮。在馬達加斯加的馬路上,如果汽車與牛群相遇,汽車必須讓道于牛群。“不得無故傷害牛”是該國人人都遵守的信條。
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僅次于格陵蘭,新幾內亞,和婆羅洲。雖然被稱做島,但事實上以島上的生物和地理上的特性以及分裂自非洲大陸的起源,都使它有成為迷你大陸的資格,它位于非洲東岸隔著300公裡寬的莫三鼻克海峽與東非莫三鼻克相望.面積共有59萬平方公裡,與法國相當,人口約一千二百多萬,由非洲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融合而成,是標準的地廣人稀.由于全島遍布紅色的土壤,有人稱它為"紅色的島嶼"。全島地形多變化,東部為低地,西部為平原,中部為高地,北部有高山而南部為高原和沙漠地形。全年分干濕兩季,干季為五月到十月間較為涼爽,濕季自十一月到來年四月比較悶熱。
葡萄牙人在公元一五OO年間首先到達島上,而法國在公元一八八三年征服該島,展開了約八十年的殖民活動,直到一九六O年馬達加斯加島才脫離法國獨立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首都安塔納那利佛(Antananarivo)位于中部.人口約有八十多萬。這個國家八成人口從事農業,平均個人年所得240美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由于地形上的封閉,馬達加斯加島得天獨厚的韻育了許許多多的特有動植物與海洋生物,其中爬蟲類就佔有將近270種可以算是是島上最大的種類。其中又有90種左右是特有種。在爬蟲類中守宮佔有60多種,種類繁多,蛇類也佔有60多種,分布在全島各地,而且全部是沒有毒性的蛇類,也很特異。兩棲類也至少有150種以上,其中九成是特有種。更特別的是島上的兩棲類完全是蛙類,沒有蠑螈等有尾類,也沒有蟾蜍類,主要分布在東部的森林地區;當然最有名的爬蟲要屬變色龍了。島上的變色龍種類也不遜于守宮類,共有約54種之多,從體長3公分到60公分以上都有,佔了全世界變色龍種類的三分之二,十分驚人。比較起來龜類就少多了,但四種特有的陸龜中就有安哥洛卡龜和幅射龜兩種名列CITES附錄一的保育類動物。當地人應該吃掉不少。
馬達加斯加當地居民習慣以火耕方式開墾農地,以及取自大自然的漁獵生活方式,導致雨林區和各類生物的大量消失,在上個世紀已造成島上二十種以上的生物絕種,更因為島上的生物大多是特有種,所以瀕臨絕種的威脅也就更為嚴重.所幸馬達加斯加政府在九O年代已嚴格執行保育措施而大幅減低了人為開發對環境與生態的沖擊。我們才更有機會欣賞到來自島上的特殊生物。
圖片來源:
http://www.madagascar-themovie.com/
downloads/wallpaper/mad_1sheet_8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