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鮮栗羹

文/心雨

 
 

【由來典故】

  桂花香味濃厚高雅,除能入茶,亦能入菜,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桂花的花期都在中秋節前後,故有「八月桂花香」、「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說法。這道素食名菜「桂花鮮栗羹」的典故則與桂花的由來有極密切的關係。

 相傳在唐明皇時的一個中秋夜,在杭州一帶,天上降下一陣「香雨」。原因是月中嫦娥見到杭州西湖的迷人景色,禁不住翩翩起舞,震得月中「天香桂子落紛紛」。當時,杭州靈隱寺的德明和尚正在積善廚中燒栗子粥,這些從天上掉下來的香花正好落在粥中。清晨,眾僧吃了這種粥,都說特別好吃。德明師父便把散落在寺院中的桂子拾起來種在對面山上,並稱它的香氣為「天香」。第二年中秋節就成樹開花了。這座山就叫「月桂峰」。 後來種的人越來越多,西湖四周和街巷庭院都可見到。而桂花栗子羹粥,經不斷改進,配以著名的西湖藕粉,便成了現在的「桂花鮮栗羹」。

 另一個傳說是,在唐明皇時,有一年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潔。「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月亮上廣寒宮中的嫦娥,不免憑欄凝望人間,只見杭州風景煞是好看,觸景生情之餘,不禁舒袖翩翩起舞。此時,吳剛為嫦娥舞姿所陶醉,便高興地敲著桂樹打的拍子,直敲得桂樹抖動,「天香桂子落紛紛」。嫦娥見此暗自思量,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何不把這落下來的桂子傳給杭州,讓月中桂花在人間天堂飄香。於是,她便止舞拾起桂子不停地擲往杭州。當時在杭州靈隱寺有位叫德明的燒飯師傅,清晨起來,見天數珠璣似的小粒從月中落在燒栗子粥的鍋中,他把這粥煮好分給眾僧吃後,都說異香撲鼻,味道奇美。他又把所情景告訴眾僧,大家更是稱奇。隨後,他還把拾到的桂子種植在山坡上,次年便開出了許多桂花。

 自此,杭州地方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桂花樹,後在當地廚師的改進下,採用桂花、栗子、西湖藕粉烹製成「桂花栗子羹」這一人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

原料:鮮板栗,糖桂花,白糖,藕粉。

制法:先將板栗用刀順直斬一刀,放在開水鍋內煮五分鐘,把鍋端離爐頭,少加些冷水倒入大碗內,趁熱剝去皮殼,放盤內上籠用旺火蒸五分鐘取出,切成如小手指大的丁;炒鍋洗刷乾淨放在旺火上放入清水,倒入栗子肉丁,白糖燒開時,撇去浮沫放入糖桂花,用藕粉加清水調稀勾芡,便成稠濃羹湯,倒入碗內即成。桂香羹稠,具有補中養胃滋補強身之功效。
特點:色彩絢麗,栗子片脆嫩,藕羹稠濃,桂花芳香,清甜適口。

註:
桂花入藥能化痰生津,桂花的果實「桂子」有暖胃、益腎、散寒的功用。《千金方》說:「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栗果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之功效。」唐代《食療本草》介紹以栗殼煮汁飲服,可治翻胃及消渴。《本草綱目》中說:「栗氣溫,無毒,益氣厚腸胃,令人耐饑。治腎虛,腰腿無力,療筋骨斷碎」, 「栗可治腎虛」。

  栗子也是老年人最好的滋養品。《禮記》載:「子事父母,婦事舅姑,棗栗飴蜜以甘之」。明代李時珍把板栗與蓮子相比:「其仁如老蓮肉」。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早晨吃2∼3顆栗子,對身體大有好處。據說,清朝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吃栗子,而且每餐必備,有助於她一生體健、皮膚嬌嫩、潤澤。她活了73歲,有人認為,她一生所以能保持體健、膚潤、容美,是和她常吃栗子有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