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礼物

文/树的心

 

 和往常的休息日一样,清晨起来,一边煮稀饭,一边听音乐。我喜欢看着一粒粒米由硬至软,由一点变成一团,像吹汽球般充盈整个电饭煲。有时觉得好厨师是艺术家,属于实用美术范疇。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家。你可以不读书,不听音乐,但绝对不能不吃饭。而自己动手做些清新的素食更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穿着睡衣和拖鞋,走出楼房,小区里面盡是老人们在锻炼身体,年轻人没有一个。买了几根油条,一路回走,找了张长椅坐下,呼吸着新鲜空气。对面的喷泉没有开,一般要晚上七点时,便会放射出七彩光芒,很多小孩子都会围着水边玩耍。坐了大约五分钟,决定回家吃早餐。

掏钥匙开铁门时,忽然瞥见信箱里面好象塞满了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书和三本杂志。信封已经被邮递员给撕开了。我一直认为小区设计中最不好的地方便是这信箱太小,只能塞上几张报纸。

杂志,我知道是上海枣子树寄来的。定期的月刊。书,拿在手里面一看,竟然是《弘一大师永怀录》。不禁又惊又喜。我一直喜欢三十年代的文人,如沈从文,石评梅,知堂老人,丰子恺,老舍先生,林语堂,张爱玲,朱自清等等。而李叔桐先生(弘一大师出家前之名号)是我最崇敬之人。

于是,赶快坐在沙发上细细读了起来。这本书是1943年弘一大师圆寂一周年时,由上海弘一大师纪念会编印,大雄书局(陈海量居士编辑)出版的纪念集。当时只有1000册。今日重印也只有5000册。

里面所征集的纪念文章,有我所熟悉的夏丏尊,丰子恺,叶绍钧,李芳远等写的,以前也读过。也有佛门的众弟子的诗文赞诔。还有未见过大师一面的人们所写之挽联。他们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不同,但都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来缅怀这位一代高僧,表示敬意,希望大师乘愿而来。

掩卷长叹了一声。小的时候,曾看过《城南旧事》这部电影。长年累月过后,仅记得小女主角一头西瓜皮似的短发和那首李叔桐先生所写的《送别》(这是以后才知道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盡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几十年前的毕业歌,不知为何没有沿袭下来。今晨自己哼起来这首歌来,清唱也是那么委婉动听。

中央台前两年曾经放过《弘一大师》这部电视剧,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情节,当演员演到写遗偈时,我已经泪流满面。据说当时主角演这部电视时,钻研了很多佛经,和大师平生的传记,唯恐演不出他的神采。虽说与我想像的有一定差别,但那部电视还是让我哭泣不已。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问馀何适 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再一次长叹: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如果人生是一出戏,那么大师的一生,无论是演绎何种角色,都是成功的。先前留学,是出色的学生﹔上台排戏,是优秀的演员﹔画,无一不美,音乐,写出来令人赞叹﹔后又成为一位人师,亦是好老师﹔最后出家,严于律己,成为一代宗师。

想起今年三月开始,无意中进入北大的网站,先是认识了Patric君,非常惊讶还有一群和我年龄相仿的素食者们做着利益大众的事情。无论是从画面和文字上看小屋都清新可爱。于是开始为番茄小屋这个网络杂志写稿。虽然我食素已经许多年,但天性懒惰,如果不是进入番茄小屋,也许还会要推后几年才重新写文。一次无意中閒聊时,才知道P君远在海外,而那个网络杂志的写文画画的众人们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大家都没有见过面。六月时,P君告诉我,上海的枣子树想转载我的文章,问我是否同意。于是从七月开始,枣子树就定期给我寄杂志来了。甚至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竟然收到这本《弘一大师永怀录》。所有的一切让我相信大千世界有一条无形的线,牵连着许多不同的地方,彼此结下了佛所说的缘份。

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连早饭都忘了吃了。打开手机。手机传来一条信息:妳好吗?我回来了。原来她已经从罗马和巴黎回来了。短短的一句问候又令心中一阵欣喜。

人生的奇妙就在于当下。当下的美好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因为上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送你一个礼物,就如我今晨收到一本书和一条短信一样。

写于2005年9月17日

◇ 回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