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的休息日一樣,清晨起來,一邊煮稀飯,一邊聽音樂。我喜歡看著一粒粒米由硬至軟,由一點變成一團,像吹汽球般充盈整個電飯煲。有時覺得好廚師是藝術家,屬於實用美術範疇。生活不可缺少的藝術家。你可以不讀書,不聽音樂,但絕對不能不吃飯。而自己動手做些清新的素食更是美好一天的開始。
穿著睡衣和拖鞋,走出樓房,小區裡面盡是老人們在鍛煉身體,年輕人沒有一個。買了幾根油條,一路回走,找了張長椅坐下,呼吸著新鮮空氣。對面的噴泉沒有開,一般要晚上七點時,便會放射出七彩光芒,很多小孩子都會圍著水邊玩耍。坐了大約五分鐘,決定回家吃早餐。
掏鑰匙開鐵門時,忽然瞥見信箱裡面好象塞滿了東西。打開一看,裡面有一本書和三本雜誌。信封已經被郵遞員給撕開了。我一直認為小區設計中最不好的地方便是這信箱太小,只能塞上幾張報紙。
雜誌,我知道是上海棗子樹寄來的。定期的月刊。書,拿在手裡面一看,竟然是《弘一大師永懷錄》。不禁又驚又喜。我一直喜歡三十年代的文人,如沈從文,石評梅,知堂老人,豐子愷,老舍先生,林語堂,張愛玲,朱自清等等。而李叔桐先生(弘一大師出家前之名號)是我最崇敬之人。
於是,趕快坐在沙發上細細讀了起來。這本書是1943年弘一大師圓寂一周年時,由上海弘一大師紀念會編印,大雄書局(陳海量居士編輯)出版的紀念集。當時只有1000冊。今日重印也只有5000冊。
裡面所征集的紀念文章,有我所熟悉的夏丏尊,豐子愷,葉紹鈞,李芳遠等寫的,以前也讀過。也有佛門的眾弟子的詩文贊誄。還有未見過大師一面的人們所寫之挽聯。他們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地位不同,但都是以自己的親身感受來緬懷這位一代高僧,表示敬意,希望大師乘願而來。
掩卷長嘆了一聲。小的時候,曾看過《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長年累月過後,僅記得小女主角一頭西瓜皮似的短發和那首李叔桐先生所寫的《送別》(這是以後才知道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幾十年前的畢業歌,不知為何沒有沿襲下來。今晨自己哼起來這首歌來,清唱也是那麼委婉動聽。
中央台前兩年曾經放過《弘一大師》這部電視劇,我斷斷續續看了一些情節,當演員演到寫遺偈時,我已經淚流滿面。據說當時主角演這部電視時,鑽研了很多佛經,和大師平生的傳記,唯恐演不出他的神采。雖說與我想像的有一定差別,但那部電視還是讓我哭泣不已。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裡
問余何適 廓爾亡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再一次長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如果人生是一出戲,那麼大師的一生,無論是演繹何種角色,都是成功的。先前留學,是出色的學生﹔上台排戲,是優秀的演員﹔畫,無一不美,音樂,寫出來令人贊嘆﹔後又成為一位人師,亦是好老師﹔最後出家,嚴於律己,成為一代宗師。
想起今年三月開始,無意中進入北大的網站,先是認識了Patric君,非常驚訝還有一群和我年齡相仿的素食者們做著利益大眾的事情。無論是從畫面和文字上看小屋都清新可愛。於是開始為番茄小屋這個網絡雜誌寫稿。雖然我食素已經許多年,但天性懶惰,如果不是進入番茄小屋,也許還會要推後幾年才重新寫文。一次無意中閒聊時,才知道P君遠在海外,而那個網絡雜誌的寫文畫畫的眾人們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大家都沒有見過面。六月時,P君告訴我,上海的棗子樹想轉載我的文章,問我是否同意。於是從七月開始,棗子樹就定期給我寄雜誌來了。甚至在中秋節的前一天,我竟然收到這本《弘一大師永懷錄》。所有的一切讓我相信大千世界有一條無形的線,牽連著許多不同的地方,彼此結下了佛所說的緣份。
一坐就是兩個小時,連早飯都忘了吃了。打開手機。手機傳來一條信息:妳好嗎?我回來了。原來她已經從羅馬和巴黎回來了。短短的一句問候又令心中一陣欣喜。
人生的奇妙就在於當下。當下的美好是因為未來的不可預測。因為上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送你一個禮物,就如我今晨收到一本書和一條短信一樣。
寫于2005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