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食”的日文说法最初只识得“菜食”和外来语 “?????”( vegetarian)。偶然经朋友指点,原来还有个很别致的称法——精进料理。
精进料理即是在戒律上不使用任何鱼、肉及韭、大蒜等五辛,只用豆类、蔬果、海藻等植物成份制作而成的素菜。有别于单纯的素食在于「精进(SHOJIN)」二字上。「精进(SHOJIN)」是从梵文∼”VYRIA”一词而来的。原本的意思是“舍去邪念一心修佛”。这种日本佛教修行者称「精进料理」的饮食,相当传统中国寺庙里的“斋”食。
“素”给予人简单、纯朴、清静,偏于静感上的感觉,而“精进”一语道破素食之事——行动、实践的一种行为。
大约西元500年前在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决“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这些根本问题,抛开所有欲望出家,脱离所有执着开始了修行生活。释迦牟尼佛禅修后进入长达六年的断食苦修生活。有道是苦于肉体反而执着于肉体。解脱之事,不是利用肉体去受苦就能得到的,而是要忘了这个肉体才能真正得到解脱。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享乐生活的另一个极端。瞭解到这些,释迦牟尼佛于是结束了苦行,在河里洗淨身体,因疲乏无力晕倒在岸上,幸得一位牧羊女供养乳粥,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以“不了脱生死誓不起座”的决心打坐禅定。途中,恶魔千方百计来破坏,然而释迦牟尼佛还是战胜了这一切杂念和干扰,终于在第八天的早晨开悟了。觉悟到了世界上的真理,成了佛陀(得道者)。
佛陀的教导里有因慈悲心不杀生的思想,此一思想后来渐渐形成了禁止吃肉鱼的戒律上。但是,当时的意思是断绝对一切事物的欲望与执着,也因此禁止了一切生产行为,自己不劳动而专于修行和说法,靠信徒们供养的事物来维持生活。如果说化缘到的食物是肉或者鱼就不吃的话,即是又陷入另一种新的执着里。所以僧侣们化缘而来的食物,无论是肉或是青菜都要心存感激地收下。
佛教初期对肉食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还不是严格素食主义。但是,“三淨肉”以外的皆不可食,所谓的三淨肉”是“我眼不见其杀者(眼不见杀),不闻为我杀者(耳不闻杀),无为我而杀之疑者(不为己所杀)”。
印度婆罗门阶级的人们中有很多是素食主义者,相对于那些肉食者持有几分自豪感。在这思想的影响下佛陀时代的人们都认为肉是腥臭食物。也用来形容现代喝酒吃肉的破戒和尚——「生臭坊主」(肉僧)。佛教的原始经典「经集(Suttanipta)」里说「杀害动物、殴打、绑束、偷盗、诈骗、欺骗、学邪、接近他人妻子???皆为“生臭”,而肉食不是生臭。」这些非伦理性的行为才是
“生臭”,肉食等不在这范围里。
佛陀时代的佛教是最原始的佛教。当时的佛教大概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下来。现在东南亚的一些佛僧们都不会强烈拒绝肉食的供养。实际上,一般化缘得来的肉是极其少数情况,「经集(Suttanipta)」里也提到佛陀主要食物都是些黍、豆类、树木的果实之类。
据说佛陀在开悟之前,喝了牧女供养的乳粥,用甜牛奶煮成粥这类食物,在苦行者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应该避开的美食之一。当时一同苦行的憍陈如等五人,看到佛陀吃到美味的东西,误认为是堕落的修道者而离去。但是佛陀并没有理会他们的非难。
另外,开悟时受感动的两名商人拿出饭团和酸乳酪,国王和大富豪的招待山珍海味以及贫苦人供养的粗茶淡饭,佛陀都很感恩地一一接受了。
佈施者的佈施行为在佛法上是种功德。佛陀也说了不可以因为信者佈施的食物多一些就特别照顾或少一些就沮丧。否则即是起了分别心。在大家还存有疑惑、执着、束缚的时候,禁止肉食与苦行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自我满足,不要挑剔得来的食物要心存感恩地接受。佛陀提倡这种自然的行为。
佈施者是在积功德,所以受佈施的人也应该有同等功德的行为。
据「长部经典」记载,佛陀是因为吃了铁匠纯陀供养的食品,引起强烈下痢,强忍腹痛直到那迦,深知自己生命即將耗盡告诉弟子后才涅槃。这种食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至今为止学会上还在议论着,据说是种有毒的蘑菇。
佛陀从自身的严格修行开始到苦行、快乐生活中开悟得道。这可以说是“中庸之道”。「法句经」也提到佛陀提倡禁止过食:「大吃大喝、贪睡、成天昏昏欲睡的愚蠢之人犹如猪一样持续着迷芒的轮回生存、、、」。相反,在「法句经」里还提到「愚人即使是每个月一次或是特定时间段进行断食、吃得极少,他的功德也不及通情于真理的十六分之一」。否定了过食?断食这两种极端,提倡中庸之道。「中部经典」也?述了佛陀的饮食观「我们要正确对待食物,不是为了觉得好玩、庄严、装饰饰,而是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让它继续生存下去,驱除饥饿帮助佛道上的修行。这样才能无罪、安乐地过正觉的生活」。
佛陀倡导的饮食观不是要对肉、鱼、青菜太过于限制,反而不益,而是应该对布施来的食物心怀感恩。
但是,在印度僧侣是禁止劳动和生产的,没办法自己动手下厨。因此精进料理没能在印度的僧侣们中发展下来。
精进料理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影响并结合了中国固有的儒家等思想和独特的生活文化,产生许多新思想从而发展出不少宗派。其中,达摩祖师的禅宗是以坐禅为中心找回真实自我,以正觉正悟的生活为根本。以实践为目的的宗派。佛陀也是坐禅得道的,只是当时还没有“禅宗”
这词,传入中国后才出现以坐禅开悟为根本的禅宗。
禅宗不同于以教典中心的理论修行宗派,更着重于本人自己的实修,当然也重视印度传来的以钵盂化缘维持生命。只是后来修行者越来越多,虽然在各地建造起禅宗寺院。单靠以往的钵盂化缘还是不够维持生活,于是也在深山幽谷里建造寺庙,要是寺庙附近没有可化缘的人家,可以在寺里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因而慢慢发展到,不仅仅耕种,连平日里的打扫洗刷做饭等杂事跟坐禅、经诵同样是重要的修行之事。不是以世俗性生产和积累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坚持地的修行。禅宗采取的是与印度截然相反的做法——提倡生产劳动行为,重视修行应有的精神思想和戒律因此制定了“清规”。
唐代时期,百丈怀海禅师重顿禅宗教规制定出了「丛林清规」又称「百丈清规」。视睡觉、吃饭、清扫等行为均有修行价值。百丈禅师虽贵为禅宗大师,却不是只会关在房间里教导弟子,而是亲自现场指导弟子们种田耕地、打扫等,將清规实践到生活里。据说某日,年老的百丈禅师准备去耕田正巧被小和尚们看到了,为了让禅师休息于是他的锄头藏起来,结果百丈禅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今天没有耕田所以我没有资格吃饭」。由此可以看出禅宗视每日的劳动为重要修行。
在这影响下,中国佛教以素食主义为第一戒律。「楞伽经」说「一切肉与葱,及诸?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有十种:一者、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者、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者、不淨乞分所生长故;四者、众生闻悉生怖故;五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者、凡愚所习,臭秽不淨,无善名称故;七者、令咒术不成就故。八者、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着故;九者、诸天所弃,多恶梦,虎狼闻香故;十者、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
「梵网经」对禁止肉食的戒律也提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荅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像这些对肉食的看法与佛陀时代相比,改变了许多。这是因为修行者增多,教团也越来越大,统一教规戒律是必要的。
另外,在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治病、日常饮食一样能保健康长壽,根源是一样的意思。因此,对食物效用的瞭解、利用蔬菜的营养来烹饪料理,这给精进料理打下了根基。
此外,在印度有“一日二食(过午不食)”的戒律,即是说一过午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原本中国就有一日三餐的风俗习惯,受禅宗独特农禅兼修思想以及气候的影响,慢慢地中国的寺院也开始了一日三餐的饮食观。受老百姓的烹饪法影响,以油炸精进料理和特色的仿荤料理方式于是在日本发展了下来。----待续。
参考资料:
(1) http://www.tenzo.net/
(2) http://www.boomjp.com/food/culture/jingjinliaoli/jingjinliaoli.htm
(3) http://www.sonoda-u.ac.jp/R/shoujin.htm
(4)
http://www.kongohin.or.jp/recipe.html
(5)
http://www.kamada.co.jp/syoujin.html
(6) 图: http://www.itijyoin.or.jp/syojin/au-wi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