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籃

芭樂(Guava)

文/乖妹

 
 

 樂對生長在台灣的我們可以說既熟悉又親切。在四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家裡的田園或院子,多少都會種上一兩顆樹,而大部分是果樹,不但可遮陰乘涼還有水果可吃,其中最常見的果樹要屬芭樂,因它易種易長,一點都不嬌貴,就像「家樹」,院子多了它您一點也不覺得凸兀或特別,因它跟家好似就那麼的協調;沒它的童年就少了好多樂趣與話題。芭樂本名「番石榴」既有番必定非土產,原來它來自熱帶的南美洲,幾經南非、中國大陸,在明末清初時,跟著移民來到台灣定居,成為早期移民人的家樹,也代表著與家鄉的一絲感情牽繫吧!!

 小時家裡的左側院種了十幾棵芭樂樹,大部分是土芭樂(那時未有泰國芭樂),其中有三棵紅心芭樂;土芭樂很會結果實且樹又較多棵,紅心芭樂果實結得很少且小。爺爺是個很勤儉且惜物的人,規定我們要等果實成熟了再摘,但等爺爺上田,孫子輩的我們,哪個會乖乖呆在家等果實成熟了掉下來,無一不爬上芭樂樹乘涼、盪鞦韆、找順眼的芭樂貼上嘴咬一口,看看可不可以吃,可以就採下來,不可以的繼續留在上面,等熟了再摘,偶而看到熟到黃的,一定是進貢給奶奶跟爺爺,尤其是紅心芭樂(物以稀為貴),這是家裏所有人的鐵規,有黃橙橙的芭樂獻貢給爺爺,爺爺就不提栽芭樂的事了,這也是家裏大家的默契,若沒有黃橙橙的芭樂獻貢,就要隨時在樹上遠眺注意爺爺是否從田裡回來,若玩得忘記了,那只好在茂密的樹上躲好,有時爺爺看到樹晃動得很厲害,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我們這些小毛頭。


 綠脆的芭樂,給人就是硬漢的感覺,不怕風不怕雨,在樹上超消遙,它淡淡的甜味與香氣,有如君子之交;而黃橙的芭樂給人又是一種婉約的窩心,它是那麼的香又是那麼的柔軟,黃橙橙的外皮又是那麼的明亮與清爽,有如初秋晨光劃破山嵐,是那麼樣的清新至扉。


◎◎◎◎◎◎◎◎◎◎◎◎◎◎◎◎◎◎◎◎◎◎◎◎◎◎◎◎◎◎◎◎

芭樂

生產季節:
全年各地均有栽培,以八月至次年二月之果實品質最好。

特性:
果形有球形,橢圓形、卵圓形及洋梨形等形態,大小依品種不同而差異大,皮粗糙為綠色,成熟時則呈黃綠色、紅色或黃色,果肉有白色、紅色、黃色等。果實脆而淡甜,可作蜜餞、果汁、泡茶甚至藥品。

營養成分:
水分、蛋白質、脂肪、醣類、纖維、灰分、維生素A、B1、B2、B6,維生素C、鈉、鉀、鈣、鎂、鐵、磷、鋅等。

選購要領:
青熟果實有重量感,果皮翠綠或白綠富光澤。黃熟果實香氣濃郁,果皮乳黃色為佳。
(資料來自台灣農農產網)

圖:http://www.cyps.hlc.edu.tw/index1.htm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6852/Uchenl/A238865.html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