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指出了尿毒症的预后恶劣。
而『关格』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中医病名。“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噁,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也符合尿毒症的临床表现,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皆可见到。
另,『肾风』的特点是浮肿以面部为主,腰脊疼痛,身重尿少,面色发暗,甚则不能食而善惊。肾风如果发展至不能食,善惊,也有慢性肾衰的症状。
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病因有主因、诱因,主因就是脏腑虚损;诱因就是感染、过劳、饮食失常、七情内伤、房劳过度等。这些会削弱正气,使抵抗力下降,阴阳平衡失调,加上外来风热、湿热等乘虚内侵脏腑所致。
而慢性肾衰的辨证,会直觉连想到就是“肾”有问题,这是错的,因为中医的辨证是『整体观』,而非单一个脏腑,也不是独一一个西医的『kidney』而已,所以从脏腑辨证理论,慢性肾衰的病位多从脾、肾、肝三脏考虑,最后也可波及心、肺。其辨证如下:
1.脾肾气阴两虚: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萎糜,极度乏力、皮肤干燥、心慌气短、口干唇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脉象沉细或沉弱,舌质淡有齿痕。治宜益气滋阴,方用参耆地黄汤、大补元煎、生脉散等。
脾肾气阴两虚可以同时兼见肝阳上亢,可在原气阴两补的方剂中加入生龙牡、珍珠母等,或是在三甲复脉汤、建瓴汤等方中加入参耆。
2.脾肾气(阳)虚:临床表现为倦怠无力、四肢痠困、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小便短少,口淡不渴,甚则畏寒肢凉,腰部发凉,脉象沉细或沉弱,舌质淡体肿大有齿痕。治宜补益脾肾,方用补中益气汤、保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加参耆桂等。
3.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口苦咽干、渴喜凉饮、五心烦热、腰膝痠软、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脉象弦细或弦数,舌质淡红无苔,或有薄黄苔。治宜滋养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有肝阳上亢者,可用三甲复脉汤、建瓴汤。
4.阴阳两虚:以后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由脾肾气阴两虚
转化为阴阳两虚者,由脾肾阳虚转化为阴阳两虚者也有。临床表现为极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口干欲饮、腰痠腿软、不思饮食、大便偏溏、小便黄赤,脉象沉细或沉弱,舌淡而胖有齿痕,治宜阴阳两补,方如桂附地黄汤、济生肾气汤、参耆桂附地黄汤等。
至于慢性肾衰常见的恶心呕吐、皮肤搔痒,水肿尿少、各种类型皆可见到,这是与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正虚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病理因子有关,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挟湿浊:慢性肾衰由于脾肾两虚,湿浊不能下泄,乃上泛为呕,是属本病之标。对症治疗,可用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气化浊。如果湿浊化热,上逆为呕,可用苏叶黄连汤呷服,或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泄热化浊。
2.挟水停:由于脾肾气虚乃至阴虚,水邪不得外泄,溢于肌肤而全身水肿,此水停亦是本病之标。气虚阳虚者可用济生肾气汤、实脾饮温阳以利水;气滞水停者可用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行气以利水;
阴虚挟水停者,则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育阴以利水;如果水停严重,尿少尿闭,亦可攻水以应急用之。
3.挟瘀血:病久入络,气机失畅亦必有瘀血内停,可佐用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
4.挟湿热:湿浊化热亦可引起下焦湿热,加重病情,多见于阴虚及气阴两虚患者,可加用知柏、萆薢,瞿麦、萹蓄以清利湿热。
5.挟风热:慢性肾衰多因外感风热而使病情加重,此时治当积极控制风热,可用银翘散加味治之。
中医灌肠
肝硬化的病患,为了减少大肠阿摩尼亚,有用新徽素留置灌肠,中医对尿毒症的尿素氮也是采用相同的方式──中药灌肠,开始时是用大黄灌肠,因为大黄除了可降低尿素氮,也能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改善肾功能,促使体内毒物排出或减少其毒害作用,并指出大黄的解毒,与其有降解血内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的作用有关。
但并不是所有的尿毒症都合用,因为大黄为寒下之品,遇到阳虚便秘者(舌胖色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虚),用了会更伤阳气,反使全身情况恶化,尿素氮不但不降,反而有上升趋势。所以在中医辨证理论下,找出适当的方药,像阴液亏虚而致便秘者,用增水行舟的方法加减药物,可使临床疗效更进一步。
给药时间
中医除了中药灌肠外,掌握给药的时间也是一门学问。根据中医气血流注理论,疾病部位与时间密切相关。脾旺于每日辰巳两个时辰,亦即每天上午7至11时,肾旺于每日申酉两个时辰,亦即每天下午3至7时。因此,慢性肾衰原发在脾者,以每天上午给药较好,原发在肾者,每天下午给药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尿毒症若单用中药治疗,会因含水量、钾量较高,病人在水肿、呕吐时不适合,所幸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以解决,所以二者合并治疗,相得益彰。而且中药又可以纠正透析的一些并发症的,如:
1.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在透析前后都可以出现心包炎和心包积液。患者出现胸闷憋气,不能平卧,稍有活动即咳嗽气喘,转动不得,极度衰弱,食不进,夜不寐,甚则噁心呕吐不止,语言不出,切脉细数,舌苔白滑,或白腐。中医辨证为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化气,强心利水,方用生脉散合苓桂朮甘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
2.贫血
长期透析的病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由于尿毒症病人红细胞生命缩短,同时骨髓抑制,又缺乏红细胞生成素,所以常发生贫血。随着每次透析有小量血(5-10毫升)丢失在透器和管道里,贫血的症状逐渐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常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全身痠痛、步履艰难、面色晦暗、口唇苍白、脉细数或弦细、舌苔薄白、舌体淡胖。中医辨证属于脾肾气虚,精血不足,施治补气宜参,补精血宜六味地黄加味。
3.瘙痒
尿毒症患者,在透析前后都会产生痒痒,其原因还不清楚,患者会焦躁不安,东抓西挠,无有片刻安定,皮肤甲错,干燥有积粉,搔之有白痕,遍体皮肤有破损,血迹斑斑,有的患者口渴心烦,呼吸说话有氨味。脉细数,舌苔变化不一。中医辨证为血燥生风,风盛反致血枯,故肌肤不润而奇痒治以四物汤加味,养血熄风,清心止痒。
4.高凝状态
在透析过程中,有些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要大量肝素才能进行透析。但肝素用量大,唯恐出血、不安全,若肝素量用不够,透析器就容易产生堵塞、破膜漏血,甚至会出现大失血事故。针对这种清况,采用活血通脉法治疗,即可解除患者透析时的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