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频伽

竹笛琵琶侧耳听
——Oliver Shanti耳朵里的世界

 

文/兰若

 
 

  触Oliver Shanti 的音乐,有多少年了?

  从1996年在街边买打卡的碟片《太极》到现在,应该是11年的时光了。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喜欢这位来自德国的音乐家。

  其实,最早听到《太极》的时候,谈不上对Shanti的喜爱,那张音乐专辑虽然的确引起过广泛关注和轰动,但仍不能令我震动。《太极》和众多的New Age音乐一样,將东方的乐器和西方的电子乐试图融汇在一起,文化差异产生的踫撞让人能听出新意,能感受到西方音乐家对东方音乐的重新诠释。但是,仅此而已。

  仿佛恩雅(Enya)的灵歌,听久了以后刁钻的耳朵对电子乐的背景和铺排的人声竟然生出了审美疲劳。

  太多的人,以为在这样的音乐里,有二胡和钢琴,有笛子和鼓,就能生发新的创见,殊不知简单的音乐元素拼贴,不能打造出真正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太极》,美则美矣,却不能令我停留,在封闭的心灵路上,我仍然盲目失聪,安静行走。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Buddha and Bonsai》。

那是在一个佛教网站,一个朋友穿越了遥远的时空,把他自己珍藏的Oliver Shanti作曲的四张与佛教心灵音乐有关的专辑盡数发布,其中就包括了《Buddha and Bonsai》。在这个被命名为“佛陀与盆景”的音乐里,几乎首首精品,令我震撼。

  一个德国人,在对中国,对佛教文化完全陌生的状况下,两度只身来到西藏,一再地聆听,一再地寻找,一再地观察,通过心灵、耳朵和嗓音,运用了中国人的乐器,摒弃了那种中西合璧,世界大同的先行理念,创作出完全不同品质的灵魂音乐。

  在听第一首《Queen of the blossoms》(花的皇后)时,我从那旋律中听见了有知音,有爱,有最终的放手,有大的慈悲。那里面的乐器主要是琵琶和笛子。在前奏亦步亦趋展开叙事时,琵琶妥帖地响起,仿佛是个极聪慧的女子,安宁、温婉、心思绵密,善解人意,却又听不到痴心哀怨,看不见愁云郁结。那是层层递进的句子,有相似的排比,却又有深入的阐释,就在你快要沉醉的瞬间,笛声清越入耳,打断你片刻的蛊惑,唤发沉落的心意。它与琵琶弹奏的旋律相和应,有接,却更飘扬。那荡漾开来的,看穿人胸臆的笛子,宛如下山的春风,只那么清亮,那么皎洁,那么磊落,那么帅,那么美。

我曾经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逐字逐句的抒发灵感来自这首曲子的每一个小节。唤作《竹笛山林,为君侧耳听》

在听 有泪如倾
笛声 如下山春风 缠绕心胸
抚慰游子 呼唤归心
山谷里幽明
芳香暗送
有深情在奔涌
怎一个好字可以形容
暮鼓晨钟
花开墙内悄无声
黄泥棕衣绿草丛
好一幅山水美景
奈何君已杳杳影踪!
春来映山红
杜鹃也啼落了归声
相思无可安顿
哑哑无言 啜饮明前茶
看老僧入定
雨后
霞靥都露出了初晴
勿要问 勿要问
蝴蝶蜻蜓
谁是我们的前生
只去听 只去听
有露珠儿落莲蓬
茅檐下 路已千万重
月夜
青石亦放下了峥嵘
竹与草轻轻和吟
酒有馀温
形问影何去何从
不过是这偶尔袒露的真心吧
放心给你
云烟浩淼 笑罢掉头东
 

  形与影,竹和草,琵琶映衬笛子,蝴蝶比翼蜻蜓,蓝采荷相携何仙姑,深情奔涌却笑罢掉头东,这些复杂情愫悉数蕴藏在这首曲子当中。它们循序,渐进,一个唱主角,一个走背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又在相遇时出现唱与和,仿佛元初是倾诉与倾听的关系,进而互诉衷肠,一瞥惊鸿。是欢喜相顾,却不是幽怨纠缠。那电光火石般的理解、印心、体谅和告别,成就了不一般的光景。

  当时惊讶极了,也感动极了。心下觉着怎么可以这么好,这么透彻,这么安息身心。

笛子和琵琶,在中国民乐当中最为普通的乐器,长期被淹没在许许多多听得耳熟却无会心的传统曲目里,突然地,被这么一用,竟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和气息。

  记得初听时,如水草纠结的心先是猛地一沉,恍若突然沉浸在幽深的海底,周遭的一切变得虚幻。唯有我在幽暗的水中屏息。那一首首朴素的音乐,运用了单纯的乐器,配合环境声里所有能勾起温暖感受的声响,诸如海潮起伏,波涛拍卷,甚或空山鸟语,风声雨声,如一道明亮却不刺目的追光,包裹着我,环绕着我,安慰着我。就是在这样的音乐里,我泪不能止,心思震颤。

  我知道,真正来自灵魂的歌唱,一定是这样的。不管他的国籍归属于哪里,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音乐超出了音符的肌理,超出了谱写的规则,得到了通往内在世界的钥匙,悄悄输入密码,一切障碍迎刃而解,一切痛苦灰飞烟灭。浮躁由此祛除,身心由此空灵,尘烟和自然吐纳,休憩整顿成为可能。

  在这张专辑里,曲名多以茶来命名,春茶,碧螺春,铁罗汉等等,而专辑封面又是安详端坐的佛陀与盆景在一起的图,其实对于能够直接抵达心灵的创作者来说,选用茶、盆景、亦或甦州园林来赋比兴,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途径和工具,这只是方法论。

  那不被唤作玫瑰的,又有什么关系呢?玫瑰的芬芳不照样在幽传么,这已足够。

  同理,叫作什么名字太不重要,而觉悟其中才最根本。脱胎于中国的民乐,配器于吉普赛人流浪热忱的心,《Buddha and Bonsai》不可多得。

直到这时,Oliver Shanti,才真正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他的《太极》在我的CD架上早已蒙灰落寞。这个德国的吉普赛人后裔,出生在二战后,13岁开始跑船,在15岁去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前,在巴黎流浪。60年代末期,他住在加州、阿姆斯特丹、柏林、北非…以自我的生活方式在俱乐部酒吧等地工作、演唱。在参加黎巴嫩的BaALBEK音乐节之后,Shanti深深被东方音乐所吸引,决定前往东方﹔他突然地消失,在数年之后,通过奥地利记者的报导,他被发现在印度北方丛林里,并建立了一所小型的医护站及儿童救济院。他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住所,在当时成为许多西方世界音乐家聚会的据点。1980年,Oliver Shanti在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了欧洲。此后,他和朋友们建立了SATTVA 音乐的品牌,透过音乐,传达与记录这些游历岁月的洗练与回忆。

  Shanti敏锐而细腻的神经末梢,血液里流动着的天赋才情,从所有打动人心的民族音乐当中汲取营养,完成了跨时空、跨地域、跨越心灵的对话。让更多的精神上的吉普赛人得以在聆听的时刻获得抚慰,印证被我们已经忘怀的前生。

我曾听到电视剧《七剑下天山》里的主题歌《空船》,旋律很好,查找资料时,才知道《空船》的旋律是来自Oliver Shanti的曲目《Nuur el AB》,此曲原本是Shanti为美国的原住居民而作的。夏安族的Goseph Firecrow也是此曲的音乐工作者,其中的领唱,是来自巴勒斯坦的Amal Morkus,她是当地的一位着名的音乐家及反战者。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音乐的旋律可以模仿,但音乐的灵魂却不可能复制。如果总是停留在借用、仿效的表层上,那么始终是在灵魂的外围兴高采烈,那是艺术家深刻的悲哀。是即便沽名钓誉,内心却绝望不堪的困境。试问,能骗自己一时,能骗一辈子吗。

  Oliver Shanti,让人尊敬,更让人自觉。

在《Listening To The Heart [心之丝路]》这张专辑的介绍中,我看到有这样一句话:
上天赋予的职责,我是天生的行者!循着先知的智能,要找到那通往心灵的道路!

啊。是了。如同Shanti,上天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职责,那个职责,就是找到通往心灵的道路。无论它是被叫做佛,还是被叫做基督,还是真主,还是其他的任何形式。只要开始行走,开始思索,开始不流于表面地生活,那么,超越我们目前所局限的这些时间和空间,让身体内部和灵魂内部的正负电极在接通后达到和谐统一,指日可待。


音乐下载试听:
http://www.zyq.ru/music/Meditation/Oliver_Shanti_Buddha_and_bonsai_2/01.mp3
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Buddha+and+Bonsai&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