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頻伽

竹笛琵琶側耳聽
——Oliver Shanti耳朵裡的世界

 

文/蘭若

 
 

  觸Oliver Shanti 的音樂,有多少年了?

  從1996年在街邊買打卡的碟片《太極》到現在,應該是11年的時光了。真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喜歡這位來自德國的音樂家。

  其實,最早聽到《太極》的時候,談不上對Shanti的喜愛,那張音樂專輯雖然的確引起過廣泛關注和轟動,但仍不能令我震動。《太極》和眾多的New Age音樂一樣,將東方的樂器和西方的電子樂試圖融匯在一起,文化差異產生的踫撞讓人能聽出新意,能感受到西方音樂家對東方音樂的重新詮釋。但是,僅此而已。

  仿佛恩雅(Enya)的靈歌,聽久了以後刁鑽的耳朵對電子樂的背景和鋪排的人聲竟然生出了審美疲勞。

  太多的人,以為在這樣的音樂裡,有二胡和鋼琴,有笛子和鼓,就能生發新的創見,殊不知簡單的音樂元素拼貼,不能打造出真正通往心靈世界的道路。《太極》,美則美矣,卻不能令我停留,在封閉的心靈路上,我仍然盲目失聰,安靜行走。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Buddha and Bonsai》。

  那是在一個佛教網站,一個朋友穿越了遙遠的時空,把他自己珍藏的Oliver Shanti作曲的四張與佛教心靈音樂有關的專輯盡數發布,其中就包括了《Buddha and Bonsai》。在這個被命名為“佛陀與盆景”的音樂裡,幾乎首首精品,令我震撼。

  一個德國人,在對中國,對佛教文化完全陌生的狀況下,兩度只身來到西藏,一再地聆聽,一再地尋找,一再地觀察,通過心靈、耳朵和嗓音,運用了中國人的樂器,摒棄了那種中西合璧,世界大同的先行理念,創作出完全不同品質的靈魂音樂。

  在聽第一首《Queen of the blossoms》(花的皇后)時,我從那旋律中聽見了有知音,有愛,有最終的放手,有大的慈悲。那裡面的樂器主要是琵琶和笛子。在前奏亦步亦趨展開敘事時,琵琶妥帖地響起,仿佛是個極聰慧的女子,安寧、溫婉、心思綿密,善解人意,卻又聽不到痴心哀怨,看不見愁雲郁結。那是層層遞進的句子,有相似的排比,卻又有深入的闡釋,就在你快要沉醉的瞬間,笛聲清越入耳,打斷你片刻的蠱惑,喚發沉落的心意。它與琵琶彈奏的旋律相和應,有交接,卻更飄揚。那蕩漾開來的,看穿人胸臆的笛子,宛如下山的春風,只那麼清亮,那麼皎潔,那麼磊落,那麼帥,那麼美。

我曾經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逐字逐句的抒發靈感來自這首曲子的每一個小節。喚作《竹笛山林,為君側耳聽》

在聽 有淚如傾
笛聲 如下山春風 纏繞心胸
撫慰游子 呼喚歸心
山谷裡幽明
芳香暗送
有深情在奔涌
怎一個好字可以形容
暮鼓晨鐘
花開牆內悄無聲
黃泥棕衣綠草叢
好一幅山水美景
奈何君已杳杳影蹤!
春來映山紅
杜鵑也啼落了歸聲
相思無可安頓
啞啞無言 啜飲明前茶
看老僧入定
雨後
霞靨都露出了初晴
勿要問 勿要問
蝴蝶蜻蜓
誰是我們的前生
只去聽 只去聽
有露珠兒落蓮蓬
茅檐下 路已千萬重
月夜
青石亦放下了崢嶸
竹與草輕輕和吟
酒有余溫
形問影何去何從
不過是這偶爾袒露的真心吧
放心給你
雲煙浩淼 笑罷掉頭東
 

   形與影,竹和草,琵琶映襯笛子,蝴蝶比翼蜻蜓,藍采荷相攜何仙姑,深情奔涌卻笑罷掉頭東,這些復雜情愫悉數蘊藏在這首曲子當中。它們循序,漸進,一個唱主角,一個走背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又在相遇時出現唱與和,仿佛元初是傾訴與傾聽的關系,進而互訴衷腸,一瞥驚鴻。是歡喜相顧,卻不是幽怨糾纏。那電光火石般的理解、印心、體諒和告別,成就了不一般的光景。

  當時驚訝極了,也感動極了。心下覺著怎麼可以這麼好,這麼透徹,這麼安息身心。

  笛子和琵琶,在中國民樂當中最為普通的樂器,長期被淹沒在許許多多聽得耳熟卻無會心的傳統曲目裡,突然地,被這麼一用,竟然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質感和氣息。

  記得初聽時,如水草糾結的心先是猛地一沉,恍若突然沉浸在幽深的海底,周遭的一切變得虛幻。唯有我在幽暗的水中屏息。那一首首樸素的音樂,運用了單純的樂器,配合環境聲裡所有能勾起溫暖感受的聲響,諸如海潮起伏,波濤拍卷,甚或空山鳥語,風聲雨聲,如一道明亮卻不刺目的追光,包裹著我,環繞著我,安慰著我。就是在這樣的音樂裡,我淚不能止,心思震顫。

  我知道,真正來自靈魂的歌唱,一定是這樣的。不管他的國籍歸屬于哪裡,無論他的身份是什麼,音樂超出了音符的肌理,超出了譜寫的規則,得到了通往內在世界的鑰匙,悄悄輸入密碼,一切障礙迎刃而解,一切痛苦灰飛煙滅。浮躁由此祛除,身心由此空靈,塵煙和自然吐納,休憩整頓成為可能。

  在這張專輯裡,曲名多以茶來命名,春茶,碧螺春,鐵羅漢等等,而專輯封面又是安詳端坐的佛陀與盆景在一起的圖,其實對于能夠直接抵達心靈的創作者來說,選用茶、盆景、亦或甦州園林來賦比興,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途徑和工具,這只是方法論。

  那不被喚作玫瑰的,又有什麼關系呢?玫瑰的芬芳不照樣在幽傳麼,這已足夠。

  同理,叫作什麼名字太不重要,而覺悟其中才最根本。脫胎于中國的民樂,配器于吉普賽人流浪熱忱的心,《Buddha and Bonsai》不可多得。

  直到這時,Oliver Shanti,才真正出現在我的視野之中。他的《太極》在我的CD架上早已蒙灰落寞。這個德國的吉普賽人後裔,出生在二戰後,13歲開始跑船,在15歲去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前,在巴黎流浪。60年代末期,他住在加州、阿姆斯特丹、柏林、北非…以自我的生活方式在俱樂部酒吧等地工作、演唱。在參加黎巴嫩的BaALBEK音樂節之後,Shanti深深被東方音樂所吸引,決定前往東方﹔他突然地消失,在數年之後,通過奧地利記者的報導,他被發現在印度北方叢林裡,並建立了一所小型的醫護站及兒童救濟院。他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住所,在當時成為許多西方世界音樂家聚會的據點。1980年,Oliver Shanti在朋友的勸說下回到了歐洲。此後,他和朋友們建立了SATTVA 音樂的品牌,透過音樂,傳達與記錄這些游歷歲月的洗練與回憶。

  Shanti敏銳而細膩的神經末梢,血液裡流動著的天賦才情,從所有打動人心的民族音樂當中汲取營養,完成了跨時空、跨地域、跨越心靈的對話。讓更多的精神上的吉普賽人得以在聆聽的時刻獲得撫慰,印證被我們已經忘懷的前生。

  我曾聽到電視劇《七劍下天山》裡的主題歌《空船》,旋律很好,查找資料時,才知道《空船》的旋律是來自Oliver Shanti的曲目《Nuur el AB》,此曲原本是Shanti為美國的原住居民而作的。夏安族的Goseph Firecrow也是此曲的音樂工作者,其中的領唱,是來自巴勒斯坦的Amal Morkus,她是當地的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及反戰者。

  這讓我深深地感到,音樂的旋律可以模仿,但音樂的靈魂卻不可能復制。如果總是停留在借用、仿效的表層上,那麼始終是在靈魂的外圍興高采烈,那是藝術家深刻的悲哀。是即便沽名釣譽,內心卻絕望不堪的困境。試問,能騙自己一時,能騙一輩子嗎。

  Oliver Shanti,讓人尊敬,更讓人自覺。

  在《Listening To The Heart [心之絲路]》這張專輯的介紹中,我看到有這樣一句話:
上天賦予的職責,我是天生的行者!循著先知的智能,要找到那通往心靈的道路!

  啊。是了。如同Shanti,上天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職責,那個職責,就是找到通往心靈的道路。無論它是被叫做佛,還是被叫做基督,還是真主,還是其他的任何形式。只要開始行走,開始思索,開始不流于表面地生活,那麼,超越我們目前所局限的這些時間和空間,讓身體內部和靈魂內部的正負電極在接通後達到和諧統一,指日可待。


音樂下載試聽:
http://www.zyq.ru/music/Meditation/Oliver_Shanti_Buddha_and_bonsai_2/01.mp3
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Buddha+and+Bonsai&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