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车的路旁,不知什么时候开了家小店。招牌上书六个字:陕西大刀凉皮。
那天累极了,天热得不行。浑身无力,不想动手做饭菜。于是猫腰进了这店。
店里只放着三张桌子,甚是简陋。
老板,给我来份凉皮。
好。
桌上搁着一张粉白的面皮。老板举起菜刀。好大一把菜刀。是不是因为这大菜刀的缘故,才叫大刀凉皮?
皮软,刀利,转眼面皮已成条状。
见这架势,便知老板应是淑惠之人。
在她调合的时候,我读起墙上凉皮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成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大米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酿出佳食,今奉上面皮,望万岁试尝。”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道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后来,李十二在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上些面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这便是凉皮的最初历史。没想到小小的凉皮竟也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有人说陕西的小吃历史特别久
,虽然数量上不是很多,但出来的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东西。
要知道,由米而制成的食材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所在呢!
故事读完,凉皮也登场上了。醋、酱油、麻油、盐、味精,放时凭的是感觉。自制的桂皮水,令整个凉皮有水份了。辣椒老远闻着香得生气勃勃,撒上新鲜的青瓜丝、花生米、面筋。好吃得不行。凉皮既新鲜,又Q。只是太辣了。辣得我一头大汗。
老板说自己是早上四点起床现做这些凉皮。所费的需要的是时间。有与时间相等的耐心与细致,才能保证凉皮的柔韧。怪不得据说想学陕西凉皮要到汉中去学,先去给人打工,做好吃苦的准备,心要诚手要勤。
问老板为何不摆到闹市区,那里的凉皮没有这量多,且价格高。
老板笑说:闹市的租金贵。而且我的小孩就在这附近上学。我要照顾他。卖这些只是补补家用。
老板如果不开口说话,会以为是本地人,当她开口说话时,她的口音着实地很陕西。
古人曰:父母在,不远遊。相对父母,除非万不得已的原因,也是不愿离开自己的孩子的。
环境优雅,放着音乐的食店显得彬彬有礼。但工作累了的人,孤单的人却爱找这平民小店,补充这种家庭式的美味。
大刀凉皮,再来一碗。
PS:陕西的凉皮分为不同风味的。调料也各有不同。比如有芝麻酱的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