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之品味

大刀涼皮

 

.攝影/樹的心

 
  大多的時候,又便宜又美味的料理是在小街小巷的。

  坐公車的路旁,不知什麼時候開了家小店。招牌上書六個字:陝西大刀涼皮。
  那天累極了,天熱得不行。渾身無力,不想動手做飯菜。於是貓腰進了這店。

  店裡只放著三張桌子,甚是簡陋。

  老板,給我來份涼皮。

  好。

  桌上擱著一張粉白的麵皮。老板舉起菜刀。好大一把菜刀。是不是因為這大菜刀的緣故,才叫大刀涼皮?

  皮軟,刀利,轉眼麵皮已成條狀。

  見這架勢,便知老板應是淑惠之人。

  在她調合的時候,我讀起牆上涼皮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裡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後碾成大米又小又乾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一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麵,蒸出了麵皮,大家吃後個個稱奇。于是,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大米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釀出佳食,今奉上麵皮,望萬歲試嘗。”秦始皇吃了麵皮。其味道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並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麵皮供他食用。後來,李十二在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一帶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上些麵皮。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成了戶縣秦鎮馳名的小吃。

  這便是涼皮的最初歷史。沒想到小小的涼皮竟也有這麼厚重的歷史。有人說陝西的小吃歷史特別久 ,雖然數量上不是很多,但出來的個個都是貨真價實的東西。 要知道,由米而制成的食材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所在呢!

  故事讀完,涼皮也登場上了。醋、醬油、麻油、鹽、味精,放時憑的是感覺。自制的桂皮水,令整個涼皮有水份了。辣椒老遠聞著香得生氣勃勃,撒上新鮮的青瓜絲、花生米、麵筋。好吃得不行。涼皮既新鮮,又Q。只是太辣了。辣得我一頭大汗。

  老板說自己是早上四點起床現做這些涼皮。所費的需要的是時間。有與時間相等的耐心與細致,才能保證涼皮的柔韌。怪不得據說想學陝西涼皮要到漢中去學,先去給人打工,做好吃苦的準備,心要誠手要勤。

  問老板為何不擺到鬧市區,那裡的涼皮沒有這量多,且價格高。

  老板笑說:鬧市的租金貴。而且我的小孩就在這附近上學。我要照顧他。賣這些只是補補家用。

  老板如果不開口說話,會以為是本地人,當她開口說話時,她的口音著實地很陝西。

  古人曰:父母在,不遠遊。相對父母,除非萬不得已的原因,也是不願離開自己的孩子的。

  環境優雅,放著音樂的食店顯得彬彬有禮。但工作累了的人,孤單的人卻愛找這平民小店,補充這種家庭式的美味。

  大刀涼皮,再來一碗。

PS:陝西的涼皮分為不同風味的。調料也各有不同。比如有芝麻醬的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