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

朝圣的路
-----西藏行之磕长头

 

文/自心

 

  长头是西藏独有的宗教文化,对外地遊客来说,也是一道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景。

  无数西藏佛教徒不辭辛苦,长途跋涉,从家乡磕长头到拉萨,目的是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

  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庙宇。它的建成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当年,松赞干布作为西藏的一代明君,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二位公主分别將释迦牟尼佛8岁和12岁的等身像作为最贵重的嫁妆带往西藏。为了安置供奉这两尊珍贵的佛像,松赞干布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传说修建大昭寺时,屡遭水淹,后经文成公主勘测推算,发现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该魔女头东脚西,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是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因此,文成公主建议填湖建寺,以镇其心脏,堵其血液,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

  如今,寺内的主供佛就是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据说这尊佛像所到之处,必然是佛教弘扬兴盛之地,果然如此。现今这尊佛像已成为西藏最珍贵的佛像。藏民以最能表达自己虔敬的方式,將上好的供养来装饰这尊佛像。为祂刷金,添加佛冠、衣服和珠寶。佛像共着装13层,每一层服饰的颜色和织物皆不相同,它们颜色鲜豔,质地上乘。时至今日,佛像已换过三次衣服,最近一次在80年代。

  在拉萨的藏族人眼中,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萨。拉萨(LASA)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佛地”,转经路也是围绕这里展开。所以这里在藏族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西藏,一生能朝拜一次大昭寺,是所有信徒莫大的荣耀和梦想。分佈在青海、四川、云南的广大藏族信众,从自己的住地出发,千里迢迢,风餐露宿,以磕长头的苦朝方式向大昭寺叩拜而去。即便是交通发达的今天,他们仍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虔诚。

  朝圣的路遥远而艰险,朝圣者將一切置之度外,带着极简单的行装出发。他们神情庄重,目不斜视,三步一叩,將对佛菩萨的虔敬、至诚倾注在每一个叩拜之中。在气候多变,险象环生的途中,唯有心中神圣的信念明灯般地一路伴随他们,照耀他们。

  倘若不幸死在途中,同伴便会取下死者的牙齿,肩负死者未竟的愿望,一直將它带至大昭寺,然后將牙齿放置在寺内的木壁或木柱内。如此帮死者达到目的,了却心愿。

  朝圣者为了心中神圣的目标,无惧无畏,死而无憾,视客死朝圣途中为荣。

  西藏有个谚语:舍不下自我,就超越不了无盡的苦难。但愿那些为了超越苦难连生命都舍弃了的人能如愿以偿。

  在青藏公路上,我们看见一个磕长头的信众,他孤身一人,灰尘满面,离拉萨大约还有50多公里。车上一位来自青海的中年遊客显得特别激动,他说这是从青海来的信徒,三步一叩到达此处,要经历好长的时间,要吃许多的苦。他很关心地向导遊打听还需要多长时间抵达大昭寺,导遊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也许还需四、五天。

  我亲历了青藏线,知道这一路对一个磕长头的朝圣者意味着什么。

  在大昭寺门口,每天都有很多磕等身长头的信徒,也有受感染想体验的遊客。一旁休息的藏族信众也很乐意將自己的长垫借给遊客使用。我选择了一处角落安静地坐下,不是好奇,只为了感受。我默默凝视那些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经前额,至胸前,然后全身俯伏作等身叩拜的人们,感觉那些起伏的身体如同一篇跌宕的乐章,炽烈、深情、奔放。又如蜿蜒的溪流,灵秀、和缓、柔美。不觉一股潮热浸润眼眶,原来发自内心的一个叩拜都如此美好,感人,充满诗意。

  离开大昭寺广场,迎面过来3个磕长头的孩子,大的约十来岁,小的只有5、6岁,面对好奇的遊人,他们晶莹的目光不免有些遊移,但稚嫩的小脸不失庄重、安详。

那些磕长头的信徒,无一不衣衫褴褛,满身尘垢,不断叩拜的前额沾满尘土。但他们的心里却纤尘无染,非常干淨、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