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觉者的对话

黄叶村问茶

 

文/兰若

立冬后的北京植物园,遊人三三两两,波光静谧着,潋滟着。

我们沿着湖边,轻轻悄悄地来到黄叶村,落叶在脚下发出簌簌的声响。

黄叶村位于曹雪芹纪念馆旁,是个茶馆,也可以吃饭。

夏天来时,可以坐在露天的茅棚下,坐看湖光山色。每次,从卧佛寺出来,就在这个地方落脚。植物园,是个好的去处,除了寺庙、纪念馆,还有热带植物馆,以及梁启超墓。殿堂庙宇,人文景观,都在这里,随着四季轮转,天光变换,安详地共处。有时候,在这儿甚至可以呆上一整天。

这一天来,是为见一位刚刚下山的师父。据说师父深谙茶味。或许能將些疑问踟蹰?却。

其实我不知道我有没有问题。对于我来说,没解决的问题,即便是遇到开示,也常常会当面错过。我害怕自己的习气让我错过,让我的耳根拣择,让我的意根曲解,即便是遇到善知识了,道理还是道理,烦恼还是烦恼。

我忐忑着,怀疑着,等待着。

一壶碧螺春端了上来。茶壶很大,为的是能分给众人。茶倒出来,很淡。

师父来了。他朗声笑,轻掸灰尘,只这么眼光一巡,所有的人就都关切到了。

我想起曾经在暗夜经行时,悄悄写给如师父的信。我在漫长的跋涉中提问,却从不敢知道答案。不要回答我!不要让我知道!甚至,有时候我这样呼喊着。

我不为这尘世的任何事情动心和烦扰,却唯独不知道自己为何还在此地耽搁。我热切地盼望着解脱,盼望着能够通达生命的真相,能够给沈沦在无边无明里的人们以援手,就像他们信任和抬举不如实的我,竟也来向我诉苦,我深味着里面的个中滋味,希望能够不辜负他们,不辜负我来此世间唯一愿意倾盡心力去做的事情。

问答开始了。

——你想离开此地,去哪里?

我不敢回答。我曾经开玩笑,我自小命运多舛,虽不是大风大浪,却也举步维艰,若这天上掉馅饼,落在我脑袋上的也一定是鸟粪。我的福报不够。闻苦见苦。故而出离心甚重。
——你理解的出离心是什么?

我说,不敢说是出离心,应该是厌离心吧。

——师父笑了。想过修福吗?

我摇头。对我来说,见过苦,不再贪求福。我去拜佛,但凡捐资,唯有印经盖庙,我会毫不犹豫地随喜功德,让更多的人得闻佛法甘露吧,而不是求子得子,求财得财!福田,于我何益?生活得顺利富裕,又能怎样?充裕殷实不过是过眼繁花,更是不堪一击,不种也罢。

师父却说,兰若啊,修行在此地,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修行最好的所在啊。你还要去哪里?你在此地碰到的问题,却要去他处解决,可能吗?你谦虚地说你是厌离心,不敢说出离心,可是你厌离的是什么呢?是这个娑婆世界吗?是令你厌倦的人或事吗?

如果,你厌离的是这些,那么真正的出离心你还没有发起来啊。

能看到繁华后的衰败,能预见灿烂后的平淡,对无常有清醒的认识,能不为两边所转,这很重要。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厌离。

我们的出离心,是要出离自己的习气啊!

你有习气吗?

我愣住。

有的。师父。我不宽容。不见厌见者。躲闪轻浮贪婪欺骗虚荣的人和事。我唯有对此,易起嗔心,怒火中烧,恨铁不成钢,如同烈士。

因此而伤害,错怪和束手无策。

因此不能自控嗔心,生起慈悲,生起观照的智慧,被嗔毒所转,不能自拔,苦不堪言。

因此也常常后悔不叠,无法补救又无法帮人。

大家都笑,为我那句“如同烈士”。的确如此,弱水三千,我却顶雷霆之怒,数次在街头与恶势力坚决斗争,险恶情势想起来颇有些后怕,但事到临头,却常常逞匹夫之勇,如有神助,毫无恐惧。

仁者依旧微笑,嗔心要改,慢慢对症。不过,这种性格倒是好根基。再扩大一些。
我不敢说自己明白师父的深意,录于此处,存证常参吧。

师父问起我们,是否持咒?是否常念《观世音普门品》?是否懂得经咒忆念时的相应,是否知道积累善量,可以有力量顺应万境?

他告诉我们,理性的人要懂一点文学艺术,感性的人应懂一点逻辑思维,不要陷入自己的习气,不要轻视实修,空谈义理。那经文上的字句,常常被我们引用发挥,而被我们拣择来的经文往往与我们自己相应,为我们所喜,甚或正是我们所本具有的美德,而被遗漏的忽略的,正是因了我们的习气,无意或者故意地一带而过。那才是我们需要找的药。可是,习气,微妙如纤发的习气,在起心动念间影响了你的觉察力,变更了你的前进方向,使你在自满当中继续沈沦。

茶有些凉了。

我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一日的光线。有些黯淡。但却温暖。落黄满径,溪水淙淙。我们在座六个人。各执己见。也有沈默的,只是在眼观鼻,鼻观心。据说后来沈默的人去了藏地。

就在恍惚中,六字真言,如同高山流水,自师父的唇齿之间吟哦而出!

嗡嘛呢叭咪吽...
嗡嘛呢叭咪吽...
嗡嘛呢叭咪吽...

那深沈的音色,穿越心魄的歌唱,登时令时空静默,我竟泪意滂沱。

若在平时,人前落泪,该是多么羞愧的事情啊。

而这一回,却不能抑制奔湧情怀。

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所有的聒噪都停止了。你所受的一切,所困扰的虚妄之灾都在真言里碎为微尘。观世音菩萨无论何时,都在你的身旁,都在予你倾听之姿,殷切地安抚你。

我倒忘记了来路。

嗡嘛呢叭咪吽...
嗡嘛呢叭咪吽...
嗡嘛呢叭咪吽...

如来有密意,就在唇齿间。有心咒流传,有经文解说。

善男信女去修福田,不求解脱。只落得个在信中迷。

自诩智者去修思辨,不种福田。也落得个在信中狂。

让我们听一听观世音菩萨的吟哦吧。那是柔软而坚韧的大悲之声啊。

让我们真正地懂得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的深刻内涵吧!

不求解脱,终日为私利求神拜佛,殊不知离道已万里,哪个菩萨会纵容为恶,满足私欲?

不种福田,没有修慧机缘,缘何解脱?!苦尚不堪言传,招架之力微弱,食不果腹,没有上路资粮,没有体恤众生的悲心,没有护持三寶的愿力,缘何修慧?!

且来饮这一杯茶吧。

桨声灯影,漂泊孤舟。只因为没有上岸。

茶味虽淡,茶意却深。

我能不自欺,不空落口头禅,不谋虚荣么?

我能不轻视福田,不逃避实践,不沾沾自喜所知障么?

我能不倚重金刚杵,不滋生傲慢心,不以苦难成果为功德??

唯有回顾,方能恍然:那一日的黄叶村问答,却是一生都喝不盡的茶。

  如瑞法师,1957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于太原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曾在太原七中任
教。后于北师大中文院进修研究生。1984年出家,为当代律宗大德通愿法师、隆莲法师
的弟子。

  1991年如瑞、妙音两位法师创办中国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壽寺)。学院学修并重,清 规整肃,是中国佛教道风的典范,是培养尼众僧才的摇篮。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壽寺尼众佛学院院长。

  法师的教学理念是:根据新时代对僧伽教育的新要求,立足于普壽寺的实际情况,规划 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普壽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爱心协会承办的一个慈善事业——清泰老人赡养园。此工程的总体框架是: 五台山普壽寺——修道基地﹔榆次大乘寺(普壽寺的下院)——教育基地﹔菩提爱心协会——佛法弘扬基地﹔清泰安养园——爱心协会承办的慈善事业(养老院)。普壽寺 :http://www.pushousi.net/

宽见法师1972年出生于广东,出家前曾就读于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本科学士学位。大学期间与佛教结下甚深佛缘,后毅然舍俗,在陕西省长安兴教寺上常下明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宽见法师于1998年在广东南华寺从上佛下源老和尚、上一下诚老和尚、上昌下明老和尚、上能下行老和尚受三坛具足大戒。1999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学习。2000年7月作为佛教界学僧的唯一代表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2002年12月15日,作为中国佛牙护法团成员之一,护送国寶圣物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国朝奉,为期31天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7月作为中国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生继续深造,并于2006年7月学成毕业。

宽见法师学修并重,常在各地为群众讲经说法。2005年初法师与安徽广德结缘,发愿重兴千年古刹灵山寺,建修行道场,并出任灵山寺住持。2006年初,被选举为安徽省广德县佛教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