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病人分別問到嘴巴有苦味與鹽味的問題。一位說早上起床會發現嘴巴苦苦的;另一位則是說最近幾個月,口中一直有鹽味,還有點微熱。
臨床上有些人會以口臭,口苦、甚至口鹹為主訴來求診,這是病嗎?西醫認為是「味覺障礙」,人的味覺有五種,即五味:酸、甜、苦、辣、鹹,另外還有一種新發現的味覺-甘味。
味細胞是有新陳代謝的,生命週期大約是三十天。味細胞的再生,需要微量元素-鋅,如果缺鋅,就會有味覺障礙。鋅缺乏最常見的原因是飲食攝取不足。人體每天鋅的必要攝取量大約是十毫克,含鋅較多的食物包括黃豆等;另某些食品添加物,會阻止鋅的吸收和促進鋅的排出,像是汽水、可樂、沙士、醬油、味噌、醬菜、冰淇淋、蕃茄醬、罐頭等。
另有些是因為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病、肝病等併發神經炎,有些是顏面神經病變造成,有些則是唾液太少(疾病、藥物副作用、老化)造成,更有一部分患者是嗅覺異常合併的味覺感知困難,還有一些是憂鬱症造成的味覺障礙。
而中醫的觀點,是從脾胃開始,認為口是胃之門戶,因口的咀嚼這功能而知五味,五穀經口之咀嚼,胃之腐磨,才能化精微而充五臟,反之,五臟陰陽的偏盛偏衰,亦可以通過胃反映于口而出現不同的味覺。所以,口味的改變和所喜,可以反映臟氣的盛衰,成為診斷的依據,還可以通過對口味改變的治療,來調整臟腑功能的失調。
口苦:「苦為火之味,凡臟腑有火,皆可導致口苦」,但火常發于木,尤其是早上一醒來就覺口苦,因為清晨是「少陽」所主之時,那就是邪在少陽,膽火上炎而見口苦,膽熱灼傷津液則咽干,所以晨起即有口苦咽干者,要清肝膽的熱,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但若是午睡起來以後,口特別的苦,多數是屬胃火,是要清胃火的。
口甘:甘為脾之味。口常覺得甘是脾濕蘊熱所致,所以要芳香清化。常用藿香,佩蘭、茵陳、通草、枳殼、厚朴之類。
口酸:酸為肝之味。肝氣偏勝則熱,肝熱則乘脾,脾之味為甘,甘遇熱腐則為酸。治法用辛開苦降,清熱燥濕,用左金丸加減。
口鹹:鹹為腎之味。從補腎著手,用六味地黃丸。但口鹹也可能是脾濕,土不制水所致,所以從脾治,用陳平湯或胃苓湯加減。
口麻辣:辛為肺之味。肺熱則口內有辛辣味或有腥氣,或伴見舌上有麻辣感,須清肺熱。當用瀉白散加減。
口淡: 「脾和則口能知五味」脾與胃相表裡,臨床上很多主訴是口覺得淡淡淡的不知五穀味,飲食不香,是胃氣虛的表現,當以六君子湯加減。
口臭:若無口瘡或牙痛病而口臭者,多數為食積,胃火薰蒸所致。需以消食為主兼清胃火。用清胃湯合保和丸加減。
口渴:多屬熱証。亦兼見于濕郁津不上承等証。口渴這一証,是中醫師問診必問的一條,也是常見症狀,另當專論。
口澀:往往是風熱搏結所致,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口麻:“血瘀則刺痛,血虛則麻木”,故口麻為血虛不運所致。婦女產後或大失血後,多出現口麻。當用聖愈湯加減。
總之,口屬九竅之一,是倉廩之窗。中醫是整體觀,從口這局部器官,因它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口能納五穀、知五味,必須依賴臟腑的精氣上行灌輸,同樣地,當某臟腑功能失調,出現虛實盛衰,寒熱偏頗時,就可引起口味之異常變化,這就是「有諸內而形於外」,這時就可以根據所出現的特殊口味,來進一步辨察是那些臟腑功能的失調,進而治療之。
參考資料:
1.趙清理、趙安業的《臨床心得選》
2.自由時報 2002.9.25 官生華 味覺障礙 食不知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