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天下第五站:德国

 

 

 

文•图/啤啤
版权/蕃茄小屋

 

  次去德国,有幸是毕生第二次。

  然而即便已经有过一次去的机会,整个过程中我仍然是饥肠辘辘。

  第一次去德国的记忆不太清晰了,彼时我仍然是吃素的。不过当时好在有两个朋友在,其中一个在杜塞本地读书、工作,他领着我去超市买面包、水果、水等,不觉得很难。而且,当时住在home stay的小旅馆,三个人包了一小套两室一厅的套间,有炉子有餐具,早上又有房东帮忙做早餐,中午在展馆则是自己带面包夹蔬菜自制三明治,十天也不觉得漫长。

  而且上次天气更冷,还伴着雨,傍晚逛街还可以看到街边房屋外侧的冰碴子。不过日子很快地就过了,或者记忆里觉得是挺快的。

  反而这一次,颇难。

  彷彿走哪里都如此,人越多,日子越漫长。

  我们大概有一百来个人去,分别住在两个酒店里,靠近中央火车站。即便是这样,每天的几餐饭都很成问题。当然,除了早餐的自助餐。

  早餐的伙食比不上几年前home stay房东的手艺,不过对于我来说也算简单。早上我通常是弄一些新鲜的水果、面包片、蔬菜沙拉,再一杯当地地道的咖啡,非常“肥美”的早餐。

  中午我比较惨,因为展台通常很忙,有时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照规矩我还不得离开展台自行觅食。于是四天的展会下来,颧骨凸现,挺吓人的样子。好些同事看到我都直摇头:你再这么下去,风就可以把你吹回国内了,省钱。

  然而我心里是很苦的,也无可奈何。

  之前说到,人越多日子越漫长,说的是晚餐。大老远的去了德国,一行人等天天到中餐馆子排队等位子。不大点的杜塞,我们的倩影留遍所有的中国餐馆。不过,对于我来说,就算到了中餐馆,却不大开心得起来,因为素菜实在是很少,还不知道是什么油炒的。虽然色香味看着还可以,却不太敢吃下去。每晚几乎白饭下白饭地吃。

差  不多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我看到白饭如同见到魔。

  当然,期间也有些可圈可点的内容。比如,有好几个同事很心疼我,会在中央火车站久不久地买薯条给我吃(当然,我自己也买)。记得之前说过,杜塞的薯条是我的最爱。他们的薯条很粗壮,跟国内KFC或麦当劳的那种不同(听说用了黄油),一炸出来不到两分钟就变软的。杜塞的薯条有拇指粗,用速冻的方式保存,点餐的时候直接倒入调和油炸约两分钟起锅。有两种调料包可以配,一种是甜菜酱,另一种是沙拉酱(可能是,没有人给我翻译,看着就是沙拉的颜色,吃着也是沙拉酱的味道)。我很喜欢甜菜酱,更爱吃原味的。

  那时候的我呀,饿得恨不得站在中央火车站前不走,可以一直吃薯条吃到饱死再走。而薯条,是贵的,相当于一碗白米饭的热量,换算下来是近三十人民币,痛。而与饿死相比,痛又算什么呢?

  呵,说得好像很可怕的样子。不过吧,我的确不是特别喜欢那个城市,或者因为每次去都有很重的工作任务,累累的。

  上次去的时间不长,最后一天的白天我们跑去看了科隆教堂。很美、很壮丽。门票是很便宜的,大概几十元人民币就有得入,楼梯则有近千余阶,冬天里教堂顶上风特别大,不过也不怕人,防护的安全措施做得很好。站在教堂顶向下看到那个巨大的十字架时,心里又是怎么一个感歎了得?从教堂出来步行五分钟就到了莱茵河畔,那么那么浪漫的名字呀,河边比比皆是閒散客。大家三五成群懒懒洋洋地踩着深秋的落叶,风儿吹起那一堆堆落叶擦在水泥路上,沙沙作响。再看远方湛蓝的天空、缓缓驶过的油轮、岸边在人们身边欢快蹦跶着的小狗、长椅上懒洋洋看书的遊客,甚至还有个美丽的姑娘拉起了风琴与风声附和。那一刻,所有的饥饿和累都一扫而光,男同事们走在前面为我们挡风,女孩子们则手挎着手,紧紧缩在后面,贪婪地吸着河畔清晰的空气、享受得来不易的安逸时光。

  不论是杜塞还是科隆,每次莱茵河、教堂的记忆让人眼眶暖暖的,我最爱翻看那些照片们,永远也看不够。

  最后的结论是,如果去这些城市旅遊,需要准备一个稍大一点的背囊,出行时要带面包、水、相机等物件。当然,多备一些欧元也是很必要的,在当地很少有大面值的欧元(比如五百的),身上随时得备十欧以下的欧元若干,才不会措手不及。

  这就是我映射里的德国了,下次,咱们去印度玩儿,素食者的乐土。